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60篇
社会学   69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21.
赵本山的小品在中国的喜剧小品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赵氏小品有着鲜明的语言特色,对当今的语言研究也提供了很多的语言资料与素材。其中言语行为理论更是在赵氏小品中更是被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22.
许江 《理论界》2015,(3):78-82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梁实秋便多次与左翼文人发生论争,特别是在人性与阶级性的问题上。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对中国现代文人的心态影响巨大,梁实秋便对自己战前所秉持的人性论作出重要的调整,特别是在"与抗战无关"的争论中,他部分地承认了文艺的阶级性,并赞成文艺以"全民"为表现的对象,与左派的文艺观念逐渐接近。实际上,抗战时期梁实秋等人与左派之间的对立与其说是在政治立场上,不如说主要是在文学功用观上。抗战初期梁实秋的自我调整无论原因何在,都对深入认识梁实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认识那个时代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3.
幽默小品     
《金色年华》2009,(7):63-64
坐电梯 一次坐电梯,电梯门刚要关上,一男子气喘吁吁地冲进了电梯。他一上电梯,就听到电梯里“嘀嘀嘀嘀”地响个不停。他恼火地说:“破电梯,怎么才几个人就超载啊?”说完他无奈地走出了电梯。 电梯门关上,一个人掏出手机说:“我手机响,他干吗出去呢?”  相似文献   
124.
王思任小品中直接使用《世说新语》事典、语典的频率很高,王思任及其小品任情率性、风神飘逸、谐谑恣肆、意趣盎然也与《世说新语》的精神一脉相承。王思任对晋人风流的推崇既有个人性格气质与地域文化的因素,也与整个时代的风习相关。  相似文献   
125.
“新正初一,早起吃东西,咔嚓一声,一个门牙(假牙)落下。……按说这是不祥之兆。我不信这一套,不过也很沮丧。卜者谓‘八十六是一关’,我正在过关。一个人如八十六以前丧命,显然,是这一关没过去,如八十六不死,显然是这一关过去了。怎么说都有理。不过年年都是关,日日都是关耳。据说有道之士,自知死期,老夫不曾修道,也知道来日苦短也。  相似文献   
126.
林秋 《老友》2013,(9):40-40
我与老伴一起生活40多年了,曾经长期两地分居,当时老伴既要工作,又要承担养儿育女的重担,日子虽然过得比较辛苦,但总体上看还算高兴。我退休后,由忙人变成了闲人,便渐渐寄情于诗词花卉。先我退休的老伴却对写诗养花不感兴趣,对我沉迷于此屡有微词。而我却我行我素,甚至愈发痴迷。久而久之我俩竟闹起矛盾来了,有时还颇激烈,结果弄得两人都极不愉快。近日我读到梁实秋先生一文谈他处理夫妻关系的艺术之道,如获至宝,依而用之,果然奏效。我把梁先生文章中的内容概括为三从四得。  相似文献   
127.
刘代领 《领导文萃》2010,(12):57-57
<正>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余光中年轻时就诗才不凡,随着诗名渐大,有诗集要出版,他请新月派的理论家梁实秋先生为他的诗集写序。梁实秋答应了。不久,  相似文献   
128.
选用梁实秋和梁宗岱两位大师的译本,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莎翁第66首十四行诗进行对比分析,对其译本的语言选词、格律韵式与风格进行比较辨析,得出两位大师在译者主体上各有侧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9.
我要上春晚     
对于春晚来说大家谁都不陌生,每逢除夕大家等待的都是春节联欢晚会。有人说:春晚就是为了看赵本山的小品。社会在变,艺术的形式也在变,人们的视角和要求更在变,于是春晚也在变。可春晚变的是一个主体,而群众的眼光变的是无数个主体,春晚再变也变不过人们的要求,于是我还是要对大家  相似文献   
130.
读其文,识其人。读梁实秋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的文章,从来就没有那种金刚怒目或者横眉冷对式的戾气;世事的不平,人生的悲愤,也大多是以调侃的方式,加以讽刺而已。他的文章,基本上走的是一种平和、典雅的路子;我们从他的文章中,读到的是一派温润和醇厚。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