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97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14篇 |
劳动科学 | 33篇 |
民族学 | 597篇 |
人才学 | 367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1495篇 |
理论方法论 | 414篇 |
综合类 | 3616篇 |
社会学 | 737篇 |
统计学 | 1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195篇 |
2020年 | 164篇 |
2019年 | 209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224篇 |
2015年 | 314篇 |
2014年 | 662篇 |
2013年 | 570篇 |
2012年 | 714篇 |
2011年 | 673篇 |
2010年 | 518篇 |
2009年 | 607篇 |
2008年 | 591篇 |
2007年 | 404篇 |
2006年 | 372篇 |
2005年 | 302篇 |
2004年 | 291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197篇 |
2001年 | 162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李金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3):91-92
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源远流长,赫哲族的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并深受渔猎文化的影响。然而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赫哲族民族体育文化产生诸多影响,赫哲族不可避免地面临传统体育文化、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被强势民族同化的命运。对赫哲族体育文化的抢救、挖掘已迫在眉睫。本文以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为切入点,对赫哲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文化内涵及传统体育中渔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为保护发展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3.
时尚潮流与设计艺术存在共生发展的互动关系,以"追求时尚"为主要表征的上海近现代工商美术设计,不仅塑造着日用消费品的形象,也制造着时尚消费的潮流,在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冲击着封建秩序,形成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文化现象。"海上设计"和时尚潮流的形成、发展、繁荣,均得益于开埠所带来的工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二者同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逻辑中发展共生。 相似文献
75.
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美术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美育、提高学生智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尤其对于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班的教学质量更为重要,它不仅涉及到这一代人的问题而且涉及下一代或几代人美育的问题。美术教师则担负着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全面提高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班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那么,在美术专业班中如何普遍提高教学质量呢?根据多年教 相似文献
7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主张把民间信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认真对待。文章通过回顾民俗学等学科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指出已有的著述既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要反思的对象。文章提倡以新的观念开展能够回应这个时代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不再简单地被污名化;在人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不再被恶意利用。 相似文献
77.
78.
79.
试论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国家对无生活来源 ,无家庭依靠并失去工作能力的人以及收入在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个人和家庭的一种无偿救助 ,在整个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中处于最初级、最基本的层次。在西方各国逐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最先实施的是社会救助 ,发展到现在 ,已成为社会保障中基本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建国以来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养老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等 ,而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最基本地位的社会救助方面 ,建设的步伐明显滞后 ,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0.
取乐意识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戏曲自其产生之初便与喜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凸显出强烈的取乐意识。戏曲中的喜剧,无论是以讽刺为主的作品,还是以娱乐调笑为目的的作品,诙谐机智、调笑取乐都是极其活跃的审美因素,富于取乐意识。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不是一悲到底,悲中有喜,悲喜交融,表现出喜剧性的取乐意识。“乐感文化”、民间立场、娱乐需要等因素是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取乐意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