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5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78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84篇
人才学   6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83篇
理论方法论   202篇
综合类   3644篇
社会学   264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拥有正向的身体意象才易维持身心健康,对台湾大学生身体意象知觉落差的现状研究发现:四成的大学生存在身体意象知觉落差;性别、身心状况、学习满意度对大学生身体意象知觉落差有显著影响。身体意象是重要的公共与教育议题,了解影响大学生身体意象知觉落差因素,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自我正确认知,也有助于学校防治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2.
卢杨 《当代青年研究》2014,(1):15-18,25
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快速时期,青年价值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青年价值观的整合,需要多维的视角,而"中国梦"的提出,则为青年价值观的整合提供了现实的途径。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表现,"中国梦"可以引导青年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青年价值观整合的目的。青年应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成为身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73.
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将深刻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对781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发现:"中国梦"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持不赞同态度,高校"中国梦"教育有待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指数正影响最大的是命运自我掌控感和亲社会倾向,而负影响最大的是命运受掌控感和个体化程度,因此,加强正向引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4.
在“中国梦”的号召下,湖北省襄阳市国税局提出了汇聚国税系统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的“国税梦”.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离不开国税系统老干部的重要积极作用.老干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家庭文明和谐建设中可发挥“三大引领”效应作用,在单位发展中可发挥“三大支持”助推作用,在地方经济社会公益活动中可发挥“三大优势”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5.
郑文焯是晚清四大家之一,著名词学家。在晚清梦窗词转移一代风会的情况下,他的梦窗词研究独具特色。他不满以"晦涩"评梦窗,也不满学梦窗"晦涩",他认为"晦涩"只是梦窗词的表象,其高处正在"空灵"。郑文焯以"空灵"、"清空"为标准来选评梦窗词,突破了张炎以来的对梦窗词的传统认识,赋予了"七宝楼台"新的内涵。他的这种认识,也体现了"清空"这一重要词学范畴的内涵在晚清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6.
武强 《兰州学刊》2012,(12):43-51
开封城市历史虽然十分悠久,清代的相关资料却十分稀少,但从市井小说《歧路灯》中能整理出大量史料;再结合城市意象理论,从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区域等五元素的角度探讨清中期开封的城市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开封城市意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节点元素,其他四类元素往往围绕节点而展开。这一现象反映着清代开封城市发展的特点及性质,即仍停留于传统时期;受到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开封的繁华和兴盛很难维持,其城市意象也只能停留于点状元素,城市发展逐渐步入相对落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7.
付元琼 《学术探索》2012,(2):128-131
由于地区和时代风俗的不同,人们对乌鸦的喜恶或有差异。但乌鸟意象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复杂的意象之一,却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此意象不仅涵义丰富,而且在辞赋中又和其在诗词中有显著的区别。唐前,辞赋中的乌鸟是作者借以表达"出"、"处"生存观念的寄托,乌意象亦随辞赋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出""处"儒道两家,其中《神乌傅》正反映了作者在"出"、"处"间的徘徊和抉择。有唐一代,乌意象的灵异祥瑞成为辞赋书写的重要内容。宋以降,辞赋中的乌鸟渐渐摆脱了其作为祥瑞之兆的使命,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儒家道德品性。此时的乌意象集忠、孝、仁等儒家大加称扬的道德于一身,堪称"奉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而明代《孝乌赋》,凸显乌鸟意象的"孝"德,是彰扬乌意象孝行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178.
在奥康纳的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光"、"血"、"森林"和"路",而这些意象均取材于《圣经》,它们在《圣经》中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意义。在此以《圣经》为切入角度,旨在从两个方面探析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长篇小说中意象的原型意义:一是"光"、"血"作为洗礼和救赎的象征;二是"森林"和"路"作为邪恶与歧途的象征。通过对这些原型意象的运用,奥康纳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社会的内心期盼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9.
180.
流散一词最初指犹太人四处漂泊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起,更多喻指背井离乡、渴望故乡复兴的情怀,并成为当代人跨境生存方式的类型写照。老挝苗族源自中国,直至20世纪40年代在老挝才开始享有自治权,之后在秘密战争中登上国际舞台。美国苗族学者李麦娜的《苗族"家园"之梦:法属印度支那的合法性追求(1850-1960)》一书研究了1850-1960年间老挝苗族领袖争取权利与合法性的历史。文章认为该书呈现出崭新的视角,如对老挝苗族救世主型领袖的新认识、采用二分法进行谋篇布局、指出苗族未能在老挝建立民族"家园"的原因等。文章也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不足,即未能对1850-1960年间老挝苗族的一些重要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从恩格斯的"国家"概念入手,文章梳理了老挝复杂的民族问题以及苗族与老挝其他民族的关系,指出无论是政治掮客,还是救世主型领袖,皆因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不可能带领流散中的苗族建立统一的"家园"。最后,文章指出,将建立"家园"的梦想寄希望于"苗王",实际上是老挝苗族一直以来作为流散族群的集体情感的体现。而封建政权、国外势力却将老挝苗族推向了更大范围的流散。因此,建立统一的"家园"俨然成为他们剥离时空的夙愿,抑或是作为"他者"身处跨界边缘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时无所适从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