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90篇 |
免费 | 119篇 |
国内免费 | 6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10篇 |
劳动科学 | 30篇 |
民族学 | 256篇 |
人才学 | 158篇 |
人口学 | 17篇 |
丛书文集 | 865篇 |
理论方法论 | 387篇 |
综合类 | 3342篇 |
社会学 | 554篇 |
统计学 | 5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0篇 |
2023年 | 213篇 |
2022年 | 214篇 |
2021年 | 232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177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122篇 |
2016年 | 170篇 |
2015年 | 212篇 |
2014年 | 405篇 |
2013年 | 344篇 |
2012年 | 408篇 |
2011年 | 478篇 |
2010年 | 483篇 |
2009年 | 522篇 |
2008年 | 545篇 |
2007年 | 385篇 |
2006年 | 335篇 |
2005年 | 287篇 |
2004年 | 225篇 |
2003年 | 181篇 |
2002年 | 179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103.
唐代文学历来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相关各类文章著述一向纷繁浩淼,难以胜计。但细细推究起来,迄今为止,唐代大多数诗人的生平事迹仍然模糊不清,一些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其生平种种虽然还可称轮廓清晰有迹可查,而那些中小诗人则往往无人问津,相关论述偶有寥寥数语,也是有如浮光掠影一般,因此其生平行事更是模糊不清,有的则甚至是存在着种种谬误。 相似文献
104.
从民俗佛教和口头传播的角度看,东晋佛教民众化运动过程中佛教徒面向世俗的讲经和唱导活动直接促使了中古释氏辅教之书的兴起,释氏辅教之书在创作主体上有一个由佛教高僧到在家居士再到普通民众的扩大过程。 相似文献
105.
关海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70-73
翻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有机的结合将会极大地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拟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现实语料,加深语词模糊性的理解,并初步探讨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6.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在已有的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评判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该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对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进行评价,为商业银行全面质量管理评估的开展提供新的可行性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7.
108.
陈洪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在体例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其中以篇为单位疏解<论语>--"依篇疏解"--对诱进<论语>注疏向儒学义理深处的开掘是最可寄予厚望的,也是难度最大的.本文通过对四个较为典型地采用过这一体例的注本的研究,对其依据及相关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指出:能否始终对<论语>这一由诸多看似互不联缀的章句构成而又有着虚灵命意的独特文本保持足够的尊重和信赖,能否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上与孔子的生命达到强烈而渊默的共鸣,进而时"道"、"教"、"中庸"诸范畴作出深切的悟解,将决定"依篇疏解"这只是由于孔子之"学"乃是"一以贯之"之学才引生的注疏体例能否真正配称于<论语>大义的钩抉. 相似文献
109.
"五教"最早出现于《尚书·舜典》,根据不同的言说角度又可称之为五常、五典、五品,通过辨析其丰富的内涵,笔者以为"五教"的历史传播方式有二,就其内容言,"五教"随着现实的需要而传播发展;就形式而言,由身体力行的体验式传播,发展为身体力行的体验与修身养性以及学者义理发掘传播并重。欲建成和谐之社会与和谐之个体,在当代物欲世界中,除去物质因素外,保持社会人际之间的和谐与个体灵与肉的和谐,秉持护心、修身、力行的心性护持之法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0.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称指示语的研究目前一般集中在社会语言因素方面,而对人称和非人称代词的各种转换的分析还不是很多。在研究“我(们)”的各种用法时,并非要刻意分清代词的符号所指与真实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因为在很多时候,这种区别并不存在或可以忽略。“我(们)”的三种非指示使用,或是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的修辞手段,或是进行语用移情的重要途径,或为了达到说话者预期的语用蕴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