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0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67篇
管理学   910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256篇
人才学   158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865篇
理论方法论   387篇
综合类   3342篇
社会学   554篇
统计学   557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405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408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483篇
  2009年   522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徐业萍 《南方论刊》2014,(1):112-112
文章围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主题,借鉴古人的智慧“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去教育学生,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做:一是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二是教师要多用利导思维;三是教师要时刻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2.
孔子的教化思想,主要是“富而后教”。本文对此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认为“富而后教”的思想是有深邃内容、远见卓识的真知灼见,将为二十一世纪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未来的世界提供丰富的营养素质。  相似文献   
103.
沈文凡  周非非 《云梦学刊》2007,28(3):159-160
唐代文学历来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相关各类文章著述一向纷繁浩淼,难以胜计。但细细推究起来,迄今为止,唐代大多数诗人的生平事迹仍然模糊不清,一些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其生平种种虽然还可称轮廓清晰有迹可查,而那些中小诗人则往往无人问津,相关论述偶有寥寥数语,也是有如浮光掠影一般,因此其生平行事更是模糊不清,有的则甚至是存在着种种谬误。  相似文献   
104.
从民俗佛教和口头传播的角度看,东晋佛教民众化运动过程中佛教徒面向世俗的讲经和唱导活动直接促使了中古释氏辅教之书的兴起,释氏辅教之书在创作主体上有一个由佛教高僧到在家居士再到普通民众的扩大过程。  相似文献   
105.
翻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有机的结合将会极大地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拟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现实语料,加深语词模糊性的理解,并初步探讨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6.
刘荣 《兰州学刊》2010,(6):51-53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在已有的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评判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该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对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进行评价,为商业银行全面质量管理评估的开展提供新的可行性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7.
祆教即拜火教,崇拜火光,日月星辰。祆教艺术鲜为人知。本文从历史、音乐舞蹈、民俗、考古等角度揭示古代西域的袄教艺术不仅繁盛过,而且继续对近代民俗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在体例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其中以篇为单位疏解<论语>--"依篇疏解"--对诱进<论语>注疏向儒学义理深处的开掘是最可寄予厚望的,也是难度最大的.本文通过对四个较为典型地采用过这一体例的注本的研究,对其依据及相关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指出:能否始终对<论语>这一由诸多看似互不联缀的章句构成而又有着虚灵命意的独特文本保持足够的尊重和信赖,能否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上与孔子的生命达到强烈而渊默的共鸣,进而时"道"、"教"、"中庸"诸范畴作出深切的悟解,将决定"依篇疏解"这只是由于孔子之"学"乃是"一以贯之"之学才引生的注疏体例能否真正配称于<论语>大义的钩抉.  相似文献   
109.
"五教"最早出现于《尚书·舜典》,根据不同的言说角度又可称之为五常、五典、五品,通过辨析其丰富的内涵,笔者以为"五教"的历史传播方式有二,就其内容言,"五教"随着现实的需要而传播发展;就形式而言,由身体力行的体验式传播,发展为身体力行的体验与修身养性以及学者义理发掘传播并重。欲建成和谐之社会与和谐之个体,在当代物欲世界中,除去物质因素外,保持社会人际之间的和谐与个体灵与肉的和谐,秉持护心、修身、力行的心性护持之法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0.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称指示语的研究目前一般集中在社会语言因素方面,而对人称和非人称代词的各种转换的分析还不是很多。在研究“我(们)”的各种用法时,并非要刻意分清代词的符号所指与真实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因为在很多时候,这种区别并不存在或可以忽略。“我(们)”的三种非指示使用,或是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的修辞手段,或是进行语用移情的重要途径,或为了达到说话者预期的语用蕴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