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37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199篇
理论方法论   34篇
综合类   628篇
社会学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周代典乐制度演诗辅政,综合演诗流程是对周代宗法统治秩序的艺术化展演,是对伦理政治内涵的艺术表述,又是诗乐政治教化的流程,<诗>成为承载周礼政治的重要媒介,这决定了<诗>在结集过程中合典乐之需是关键,<颂>、<大雅>为天子乐,<颂>典于祭祀,<大雅>歌于飨燕,二者在演诗活动中不同的政治使命形成不同的典乐表现风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为<颂>与<大雅>的表现风格有"平德"与"盛德"之别,是对<颂>与<大雅>的典乐政治意蕴与艺术风貌的特征性总结,充分证实了周代典乐制度是以多样化的演诗形式为天子至尊的宗法政治建构多层面的政治保障机制以及思想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42.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13,29(4):73-76
20世纪40年代,延安文艺领域出现了学习借鉴俗文学资源的思潮。延安解放区的作家、艺术家对俗文学资源进行了利用与改造,学习借鉴了民间性艺术,从而创作出一大批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时代感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延安文艺对俗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是20世纪30—40年代关于民族化大众化理论探讨在延安解放区的具体实践,这种实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激楚》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的一支歌舞曲,与“郑卫之音”并称,具有急促交迫的音乐特点。到了汉代,新兴俗乐《激楚》仍然流布很广,对汉乐府相和歌的演唱方式、汉代乐舞文化精神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以后,《激楚》在文人中获得认同,被视为汉人刚健慷慨文化精神的象征。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与楚地巫舞文化的深层影响、汉代劲健磅礴的文化特质的汇入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4.
深秋的邕城,佳期如约!民歌眷恋的地方,我们又迎来了新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新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再一次感受那浩荡的盛典。绿城的朱槿花悠然吐艳,一些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花朵,淡光薄影,暗香幽芳热烈地开放,她们纷纷以超凡脱俗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渺如烟海的芬芳如缕如蔓,还有一种声音来自娇艳的花瓣,鲜如祝福!这是民歌的韵律,民歌是一种朴素的花朵,与那些胸襟朴素的民族相依,在无比粗犷抑或细腻的时光里缓缓流淌,在这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都市里婉婉传唱。  相似文献   
45.
杨盛龙 《中国民族》2008,(12):96-97
唱响民歌节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不怕滩险湾又多啰湾又多。” 一首悠扬的山歌,荡着竹排,从缓缓流淌的漓江波光中飘出。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 一首悠扬深情的民歌,从歌仙刘三姐古老的传说中飘来。  相似文献   
46.
<正>《诗经·魏风·园有桃》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其实,民间歌谣不仅仅只是民众情感宣泄的窗口,同时,它也是民间思想、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通过民间歌谣,我们可以察民心、知得失、明兴替。从这种意义上说,民间歌谣与国家的盛衰、社会的治乱、文明的进退等重大问题是紧密相关的。民间歌谣成为社会发展的镜子,因而保护与传承民间歌谣既是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社会正轨而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47.
论赣南采茶戏的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采茶戏已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它以赣南民歌小调为基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声腔体系.这种戏曲形式衬词独特、唱腔妩媚多姿、表演身段风格独异,真实地反映了赣南民众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和精神个性,是客家地区民俗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审美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48.
湖南民歌门类齐全,其中情歌也独具一格:个性鲜明的本土方言音乐、表达手法的巧妙、衬词的繁复装饰、润腔的纯美、情感的多样性、娱乐和功能性兼备,为民歌的演唱积累了经验并提供了范例。本文就五个方面分析湖南民歌中情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9.
广东瑶歌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地域呈现了不同的路径,同属南岭民族走廊的乳源和连南就有明显不同。乳源瑶歌不仅在仪式中出现,还在城镇化的日常生活中承担了共同体维系的作用,而连南藉由政府和公益大力推动瑶歌传承的文化工作,将其注入到基础教育之中。本文基于广东瑶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并分析两地瑶歌发展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50.
周人尚赤,羌人和楚人亦尚红。赤本义为大火,或人在火上,尚赤与火崇拜密切相关。羌人以崇拜火与火葬著称,亦使用朱砂与红玛瑙珠。楚人自称日神后裔、火神嫡嗣,拜日崇火是祖先崇拜的体现。汉朝继承了羌楚尚红习俗,恢复了周人尚赤传统。唐、宋、明遥继周、汉以赤为德色,尚赤传统贯穿元、清。周朝不仅崇火拜日,还尊崇赤乌、红玉,亦流行朱砂、大漆、彤弓、赤舄,尚赤传统积淀到民族性格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红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