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8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53篇
管理学   104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45篇
人才学   7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29篇
理论方法论   331篇
综合类   7169篇
社会学   384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590篇
  2013年   496篇
  2012年   614篇
  2011年   671篇
  2010年   649篇
  2009年   712篇
  2008年   744篇
  2007年   667篇
  2006年   610篇
  2005年   552篇
  2004年   523篇
  2003年   446篇
  2002年   406篇
  2001年   336篇
  2000年   255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结合《全唐五代词》的编纂工作就相关的两个词学理论问题进行了着重阐释。其一是通过对词的名称的考察,系统揭示了词的内涵和本质的多面性、复杂性、流变性特征;其二是就词的起源与形成过程重新进行了界定,主要抓住“隋唐燕乐系统”和“依调填词方式”两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最后,还就该编所做“增补”、“探源”、“考辨”、“甄别”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说明。  相似文献   
42.
词汇问题一直是影响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的主要障碍之一。从词汇量、词义的多样性与准确性、词义的文化内涵及专业英语词汇等角度分析,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教学语境之外运用生词,从而使其在英语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3.
《金锁记》中具有象征性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意味,成为贯穿人物心理的重要线索。月亮反射出女性的心理和女性命运,由此体现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4.
徐伯鸿 《社科纵横》2006,21(9):134-136
李煜的词作中叙事完整,叙述场景的空间有限,叙述话语独特。词人以内焦点叙述方式将叙事性和抒情性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特定的场景和简单的因果情节,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形象,重构了感人至深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45.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46.
性别歧视语是男女地位不平等这一长期社会顽疾的外在症状。本文旨在通过从词形、词序、词义、称谓、描述等英语的语义学角度对英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语进行分析,揭示出英美国家的女性地位降级和文化失语。本文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使用性别中性词和对等称谓、调整词序、创造新词等语义纠正策略,可消除英语中大量存在的女性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47.
我国古代诗歌意象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萌生期、成型期、繁盛期、深化期、完善期;其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喻象性、张力性、审美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8.
探讨了意象的渊源及其互为影响、超越时空的意象差异、不同语境的理解与阐释以及意象作为文艺作品生命的细胞,并分析了它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杨树熙 《南方论刊》2005,(10):63-64
窗外小雨淅沥,平添了春夜几番静谧。我在拜读官演武散文诗集《弦上的舞蹈》。半明半暗的灯影下,影视般幻化出诗人营构的既具体又空灵、既现实又理想、既清晰又缥缈的众多审美意象。在作者笔下,“炼油树”不是“树”,倒是“鲜红的花束”;“冬雾”不是“雾”,却是“冷冻游荡之魂魄”;“森林公园”不是“公园”而是“草的凉亭,花的走廊,绿的篮子”等等。这种“变形”和“异化”,也许跟清人袁枚说的“蚕食桑而所吐青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的道理庶几近之。中国古典美学十分看重“意象”,认为它是“诗的本体”,并把“情与景两者的…  相似文献   
50.
辛弃疾田园词景真、情真,又能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相融相生成自然和谐之境,富有意境美。他或者将景物人格化,作为主观情感的寄托,或者“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无论是借景托情,还是情景俱到、相间相融,都各有其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