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01.
笔者以伍尔夫的两部小说《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刻剖析两部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正确解读伍尔夫透过两部小说所折射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解构父权制,并指出人类内心希望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102.
在德国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20世纪上半叶著名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在中国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与在西方汉学界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当今学界显得尤为必要。卫礼贤从德国到中国旅居,在青岛和北京进行汉学研究和翻译,为中德文化的相互了解做了十分积极的工作,并在回到德国后在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社围绕中国哲学做持续性的研究。作为“时代之子”的卫礼贤用独到的眼光指出中国道家、儒家哲学的根本命题,并站在中西比较哲学的维度上来关注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卫礼贤的工作不仅有助于彼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恢复文化自信,给正处在文化困境中的西方国家也带来了探索新的文化道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3.
浅说明朝的关外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军事、政治、外交等目的 ,明朝在嘉峪关外设立了八个卫。这些卫在很多方面都与内地卫不同。设立这些卫 ,使明朝收到一些好处 ,也带来一些问题。明英宗上台后 ,由于国势衰弱和敌对势力入侵 ,关外卫逐步衰亡。在此过程中 ,明朝很少给予实质性援助 ,其中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关外卫衰亡后 ,甘州、肃州多次遭到进攻 ,陕西行都司的负担加重 ,明朝内部矛盾和斗争加剧 ,最后只好调整边防体系 ,专守嘉峪关。  相似文献   
104.
钱伯泉 《西域研究》2008,32(1):36-44
15世纪初期,明朝为了增进与西域诸国的交往,加强西北的边防,设立了哈密卫.15世纪后期,以吐鲁番为都城的东察合台汗国渐强,多次侵夺哈密,骚扰河西,哈密回回首领写亦虎仙充当东察合台汗的帮凶,帝明武宗不但没有对他加以严惩,反而受其蛊惑,加以重用.直到明武宗死后,写亦虎仙才得到应有的惩罚.  相似文献   
105.
《南都学坛》2019,(2):22-30
卫所制度研究是民族史研究中不能忽视的领域。明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众多卫所,施州卫是其中之一。洪武十四年,明王朝在鄂西南设立施州卫以控扼土司。洪武二十三年,明王朝又并施州入卫,改施州卫为军民卫,肩负鄂西南的军事与行政职能。施州卫通过兴建卫城、屯田生产、招谕土司、与土司联合等社会治理措施,实现了其在鄂西南的地域社会构建。而在这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卫所移民与土民的交往与融合,既有土司社会的"汉化",更有卫所移民的"土家化"。有明一代,卫所移民与土司民众互动,土司的上层社会也表现出对汉文化的积极认同与强烈的国家认同,鄂西南的汉族与土家族由明初的对立至明末走向融合。施州卫的案例显示,相比于传统史学界"国家在场"而往往"地方不在场"的论述逻辑,地方的生态环境、权力结构、民族分布、文化形态也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国家制度。  相似文献   
106.
《老年人》2014,(7)
正若不是因为温泉而声名鹊起,江垭是不大会为外人知道的,更不要说在这深溪窈谷中荒弃了两百多年的九溪卫城了。从武陵源景区往东沿省道行驶一个小时,就到了慈利县江垭镇。曾经的九溪卫城所在就是现在的江垭镇九溪村,隔着一条溇水与镇政府和温泉度假村隔河相望。  相似文献   
107.
在《中国心灵》和《中国经济心理》两部著作中 ,卫礼贤对“中国智慧”的博大精神作出了深刻阐释 ,体现了他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高度同情和基本理解 ,也体现了他对整个人类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厚忧虑和深切关怀。中国智慧在卫礼贤身上所展示的惊人魅力 ,说明了东西方文化对话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8.
陕西榆林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是有沙漠化潜在因素的地区,该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当人类活动超过自然生态的负荷时,沙漠化的潜在因素便被激活,土地沙化便蔓延、扩展,本文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榆林市境内的历史地名资料)佐证了这一观点。榆林在建成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过程中,要吸取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教训,避免生态历史的悲剧再度上演。  相似文献   
109.
自明洪武九年以来,庄浪卫鲁氏家族及所辖土人部众在土官、土司体制下,形成地域稳定、文化介于番汉之间的新族群,直至民国废除土司、改土归流。在族群演进过程中,以权力尊崇为核心,基于众多历史史实和人物原型,形成了众多祖先传说和历史记忆。受强势主流文化的影响,按照帕克的同化理论,该族群与当时主流社会的互动可分为接触期、不稳定合作期及彻底同化三个时期,但最终没有同化于周边汉藏文化而是统一归化于现代社会。共同利益基础的丧失和族群内部生产关系的改变是族群消解的关键因素,鲁氏家族对权力的固守和对土民大众的疏离是族群崩解的重要原因,改土归流既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族群崩解的最后推手。  相似文献   
110.
榆林市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Yulin Research Center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Chemical Industry)于2008年5月开始筹建,经榆林市人民政府(榆政办函[2009]53号)2008年12月30日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并依托榆林学院承建,陕西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是榆林市“61211科技创新工程”建设项目。榆林市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位于榆林学院能源化工楼五层,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开发机构。现有实验室面积76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92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