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07篇 |
免费 | 152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76篇 |
劳动科学 | 50篇 |
民族学 | 181篇 |
人才学 | 160篇 |
人口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1705篇 |
理论方法论 | 312篇 |
综合类 | 4421篇 |
社会学 | 850篇 |
统计学 | 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96篇 |
2020年 | 174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133篇 |
2016年 | 165篇 |
2015年 | 245篇 |
2014年 | 616篇 |
2013年 | 496篇 |
2012年 | 605篇 |
2011年 | 630篇 |
2010年 | 582篇 |
2009年 | 616篇 |
2008年 | 699篇 |
2007年 | 545篇 |
2006年 | 382篇 |
2005年 | 376篇 |
2004年 | 328篇 |
2003年 | 274篇 |
2002年 | 280篇 |
2001年 | 259篇 |
2000年 | 195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北京的魅力不只有成熟的风韵,更有来自不断的成长与记忆。有一些作家热情地关注北京不拘一格、难以把握的侧面,特别是它被现代化、国际化大潮携裹而来的新动向。不同于以往京味小说里缅怀与诗化的笔调,这些作品以现实、批判的视角审度北京,聚焦于这座都城在商品化大潮中的保守与变迁,关注环境对人物命运的改变,并就当下频繁变迁的社会现状、信仰危机、传统文化的失落等社会问题提出讽喻。虽然这样的作家作品并不多,也尚未形成风格气候,但它们却揭示出北京的时尚魅力,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3.
鲁迅和爱伦·坡作品中狂人形象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秀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1)
鲁迅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爱伦·坡作品的影响.爱伦·坡用狂人的非理性状态影射西方社会理性的丧失和荒诞的西方文明;鲁迅则借助狂人的非理性行为评价社会,抨击现实,以此来完成其启蒙大众、重塑民族人格、改造社会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54.
近来,菏泽市统计局树立“环境优美、语言文明、行为规范、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统计工作形象;创建“诚信求实、开拓创新、好学上进、优质高效、团结协作”的统计品牌,是顺时应势、全面加强统计文化建设的必然举措.也是“诚信鲁统”文化品牌的延伸和呼应。 相似文献
55.
56.
大学作为一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对城市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逐步兴起的大学游可以说是用大学展现城市的一个契机,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更科学地对大学游的发展和管理进行设计规划,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7.
58.
59.
喻宛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2):56-66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相似文献
60.
杨忠谦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2):95-101
北宋词人柳永因其生平颇具传奇色彩而为后世通俗叙事文学所关注。柳永形象在宋元时期的南戏、话本等通俗叙事作品中,呈现出多重的,甚至是溢美和溢恶并存的特征,显示出宋元时期民间叙事作品“主在娱心”的娱乐性、诙谐性和消遣性创作心理。而明清的戏曲、小说,则是突出了柳永形象多才、多情而又多难的悲剧命运,体现出明清戏曲、小说作者“回护士人”的创作思想。仕途蹭蹬、怀才不遇而又逞才使气、寄情红楼的柳永形象,符合了明清时期的文人个性意识张扬、精神自由放旷的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