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8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3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562篇 |
理论方法论 | 69篇 |
综合类 | 996篇 |
社会学 | 19篇 |
统计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02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77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休谟问题"的提出缘起于17世纪道德哲学领域兴起的一场关于道德起源的论争.自"休谟问题"被提出以来,学界主要从内涵界定和路径破解两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直至今日"休谟问题"仍然无解.究其根源,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人囿于传统知性思维方式的局限而仅仅将"休谟问题"理解为一个纯粹的认识论问题,却忽... 相似文献
2.
对认识中的错误 ,应该从主体、客体以及认识过程本身三个方面去分析和研究。错误难免的观点并不是引导人们去犯错误 ,恰恰相反 ,正是为了引导人们去寻求真理 ,避免和克服错误 ,不应该以错误难免为理由替错误作辨护。 相似文献
3.
杨小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5)
朱熹理学是我国历史上极具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关于其中的科学内涵和意义,近人唯李约瑟等偶有论及.本文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即“格物致知”的涵义和价值方面,对朱熹理学的科学内涵和意义即其精神本质上的科学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根本上说,初期儒家哲学认识论的特点是认识论与本体论交织在一起,如果不作细致辨析,很容易得出其中没有认识论这样的结论。此一特点是与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特定方式相联系的,这种特定方式是站在整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人和人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进行理解,这种整体性的生活经验既是其本体论的基础,也构成了其认识论的基础,由此造成了此后中国哲学在许多问题上不作细致地区分,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先秦儒家哲学时必须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5.
1927年形成的对于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是一个带有浓厚哲学韵味的概念解释体系,该解释是在当时缺乏系统的数学形式体系的状态下形成的;1932年冯·诺依曼系统总结并沿用至今的标准体系为哥本哈根解释弥补了空缺,它是一个复杂的不断摸索的概念演化过程的产物,完全满足工具主义的要求;但是从实在论的观点看,量子力学仍需要描述基本粒子存在的属性,以标准体系为基础的正统解释通过本征值-本征态关联对此作了正面回应;而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正统解释依然不能令人满意,1972年提出及其以后发展的量子力学模态解释作了进一步的追求;然而,模态解释的不足又给我们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实证科学的视野中,“真理”与“意义”也经常被还原为“事实”与“价值”的问题而进行讨论。不过,当我们使用真理与意义的概念时,是在认识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中去思考的;在使用事实与价值的概念时,所考虑的则是实践上的安排问题。近代以来在哲学上的几乎所有争论,最终都可以被归结为关于真理与意义的意见交锋,而事实与价值方面的考量更具有从属的性质。其实,认识真理与把捉意义的过程是应当放在不同的框架中的,认识真理是在认识论的框架中进行的,而把捉意义则应在行动的框架中展开,更多的是通过“领会”“体验”把握意义。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认识真理会遭遇可能性的问题,而把捉意义则是现实的,而且在无法获得真理而又必须行动的情况下,也只有依据意义去开展行动。 相似文献
7.
许苏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1):28-38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受西方哲学影响最深、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理论创造来会通中西哲学、将中国哲学提升到新水平的活跃人物。他回应了利玛窦关于太极"其象何在"的质疑和艾儒略关于"元气不能自定己性"的驳难,吸取利玛窦以"实有"释"诚"和艾儒略关于"元质总无变灭"的观点并加以发挥,创造性地发展了元气本体论。他吸取基督教哲学"以克傲为本"的观点,扬弃其"认识自然即所以认识上帝"的观念,吸纳其几何学方法之精义,提出"学者以去骄去惰为本"说以及"惟质测"能"即物以穷理"的新格物说、重视抽象推理能力的新致知论。他吸取基督教哲学关于"人所异于禽兽者非几希"、自由意志为"善恶之原"、人性发展是"涤旧而更新"以及"理卑于人"等思想因素,并作了新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真理的阐发和张扬,旨在昭示现代科学及其方法的局限性,而不是简单地否定现代科学及其所追寻的科学真理.诠释学真理既不是科学真理在精神科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也不是科学真理的简单否定物或替代品.诠释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异质性主要表现有二1)科学真理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相关;而诠释学真理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与主体自身的存在方式相关.2)科学真理表现为知识型真理,旨在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而诠释学真理则属于智慧型真理,它必须超越知识层面,实现文本的一般含义与读者个别情境的统一,创生出文本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蔽与成圣:荀子认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明确将自然对象排斥于人的认识领域之外 ,而把认识对象规定为三位一体的“五经”、礼义和道。荀子的认识方法 ,一是通过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心灵 ,以静观的方式来认识对象 ;二是认识主体以“行”即践履的方式来把握对象。荀子的认识目标有两个层面 :其一是知性层面的“解蔽” ;其二是德性层面的“成圣”。从上述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目标的具体规定来看 ,荀子的认识论是一种“社会道德认识论” ,而不是所谓的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 相似文献
10.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