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1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3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560篇 |
理论方法论 | 69篇 |
综合类 | 990篇 |
社会学 | 19篇 |
统计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02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77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1.
解蔽与成圣:荀子认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明确将自然对象排斥于人的认识领域之外 ,而把认识对象规定为三位一体的“五经”、礼义和道。荀子的认识方法 ,一是通过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心灵 ,以静观的方式来认识对象 ;二是认识主体以“行”即践履的方式来把握对象。荀子的认识目标有两个层面 :其一是知性层面的“解蔽” ;其二是德性层面的“成圣”。从上述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目标的具体规定来看 ,荀子的认识论是一种“社会道德认识论” ,而不是所谓的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 相似文献
12.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在外来文化冲击下,转递中的中国当代叙事艺术之实绩固然值得记忆,但个中没有美的“经典”却不是一个孤寂的问题,它的致命伤来自“经典”所处的孕育模态缺乏高度自觉的向心性合力。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第三世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法研究方法,但它长期以来被排斤在国际法的主流学说之外.它以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以国际法历史发展为视角,以怀疑论的解释学对现代国际法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批判,同时对国际法的构建提出了积极的设想.文章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分析了国际法第三世界方法对国际法的批判性表现和特点,从而对深刻认识和理解当代国际法的本质以及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媒介环境学对媒介技术之于人类认识的作用充满了争议.争议的焦点就集中在技术究竟是“放大”抑或“遮蔽”了人的认识.然而,仅仅从媒介的“尺度”或技术属性中无法全面解释人类的认识机制.实际上,要走出技术认识论的理论误区,解释媒介技术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延伸”或“遮蔽”的“二重性”问题,就必须摒弃对媒介技术的“尺度”与人的”类本质”的迷恋,从而深入认识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具体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二十五年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成就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评25年来中国人类学在乡村社会、少数民族及海外文化“三大地理空间圈”,及在亲属制度、宗教与仪式、比较政治、经济、历史、比较文化、法律诸领域的研究中获得的成就,分析了学科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的解析为角度,展望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走势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唯物论基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辩证法基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是认识论基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践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自然化认识论转换命题的出现,是由于奎因替代命题的失败,而于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一种解决策略。作为转换命题基础的可靠论在知识的确证与知识的可靠性论证上都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本文分析了转换命题的理论旨趣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转换命题也无法完全实现认识论自然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符号在日常使用中只是思想意指对象的声音记号(音响形象).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音响形象(能指)与概念(所指)的联想性统一,这构成了“符号”的理论概念.在思想使用“语言”的“言语活动”中,符号是具有意指性的音响形象,其意义来自思想和事物,语言与思想和事物的三元关系是在自我意识平面上展开的.而在语言学的理论平面上,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统一体不具有意指性,其意义来自符号之间的对立关系,它把思想与事物的外部对立扬弃为符号的内部联想关系.“联想”不是意识的能动联结,而是在社会—语言形式平面上实现的“差异性的相似性”.“符号”的理论概念作为语言学的科学基础,具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心理学学者,维果茨基开拓了心理语言学的学术研究,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他的学说研究大多集于社会文化相对论的研究视角。事实上,维果茨基的学术研究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为研究方法论基础,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学、语言学的研究实践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的具体体现。为此,文章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去理解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实践方法。文章不仅阐明了维果茨基关于心理语言学的核心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学说,更为思维与语言的交互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具有纲领性意义的学术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