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57篇 |
免费 | 556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86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703篇 |
人才学 | 66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833篇 |
理论方法论 | 514篇 |
综合类 | 4152篇 |
社会学 | 291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5篇 |
2023年 | 972篇 |
2022年 | 836篇 |
2021年 | 835篇 |
2020年 | 618篇 |
2019年 | 470篇 |
2018年 | 181篇 |
2017年 | 204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258篇 |
2014年 | 399篇 |
2013年 | 311篇 |
2012年 | 418篇 |
2011年 | 419篇 |
2010年 | 391篇 |
2009年 | 389篇 |
2008年 | 418篇 |
2007年 | 326篇 |
2006年 | 263篇 |
2005年 | 218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130篇 |
2002年 | 106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由于多维度互嵌关系与多面向复杂生态的存在,网络空间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在理论层面,网络空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塑应当着眼于框架共享、心理共振、价值共创等维度,以夯实认知共同体基底、增进情感共同体引力、强化命运共同体观念为主要发力方向,贯通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实践层面,对应于“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应着力于共享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的精准嵌入、群体共鸣感与个体代入感的提升强化、表达有效性与沟通有效性的协同提升,实现网络空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持续生成与巩固。 相似文献
32.
面对当前社会伦理问题,儒家塑造心性、约束行为的伦理思想值得推崇,重新挖掘、阐释儒家“仁爱”“礼德”和“诚信”的社会伦理内容,培育道德主体内在德性特质和外在道德行为十分必要。因此,以儒家伦理思想构建道德同一性,抑制利己天性,推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实现儒家伦理传统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对话,对构建当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3.
社区教育的内容、属性决定了社区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社区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功能,分别从精神认同、物质支撑、民生福祉、制度运行、“绿色”根基五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教育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盘活社区教育经济、扩大社区教育供给、主动融入社区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4.
帅奕男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61-66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渗透到司法领域,在司法裁判中承担证据审查、风险评估、裁量参考等任务,司法决策由此呈现出算法化的发展趋向。司法在与技术的结合中进一步提高了效能,表现为司法效率的提高和司法裁量的统一。然而,算法本身也存在着技术局限性,可能引发代码规则难以保障论辩参与、算法黑箱难以解释裁判合理性、群组正义难以回应权利优先性等深层问题。为助力智慧司法的平稳运行,需要立足技术赋权理念,推进司法领域的算法公开透明,加强智能辅助系统的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35.
作为一种中国倡导、服务全人类的海洋治理构想,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基于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生态和海洋安全而形成的“五位一体”共同体理论体系。在理论设计与实践构建过程中,海洋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延续性、实践性、人民性与系统性等内在特质。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从观念转向实体的动态过程,需要从话语引领、法治支撑、外交推动和安全维护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话语力量,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法治建设,深化海洋命运共同体外交实践,优化海洋命运共同体安全环境,从而有力推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36.
3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开展民族工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维护我国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活动置于高校空间结构中,并划分为凸显符号特征和象征意义的物质空间、强调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认知空间、基于共同生活和实践互动的情感空间,借以考察高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结构和生产关系。基于此,以政治象征符号作为强化高校物质空间的主要手段,以思政课程体系作为构建高校认知空间的重要载体,以师生交往实践作为构筑高校情感空间的根本途径,进而优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结构,加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38.
马晓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6-34
文化润疆是党中央治疆方略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作为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文化润疆具有提升理论自觉、助推实践自觉和促进主体自觉的意义。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把文化润疆打造成团结和凝聚新疆各族人民的铸魂工程,就要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机制,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引领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让各民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而"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本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并存而非对立,中华文化认同和各民族文化认同并存而非相悖,要把中华文化认同摆在首位,这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