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86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37篇
理论方法论   54篇
综合类   862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David Hawkes《葬花辞》译文为例,从静态性与动态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一元性与二元性、修饰关系与述谓关系等角度浅析英语与汉语在词法、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82.
基于SPA的高校科研群体人数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集对分折(SPA)中的同异反确定不确定联系数用于高校科研群体效能的定量研究,给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借助对模型的分析、推算,得到科研群体人数一般以3至5人为宜的结论.  相似文献   
83.
汉人"辞"赋"之称,与"乐府"有直接的关系.乐府采楚地民间歌谣及文人作品,在朝廷配乐歌唱,作为制音协律的底本,故称"楚辞";同时它又可诵读,其诵读形式便被称为"赋".于是在今人看来,"辞"与"赋"在这里似乎被混同了.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研讨Fillmore & Kay的构块语法理论,尝试提出语言学研究的"同异律"--异中见同、同异互动、求同存异.我们认为,同异律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反映.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当在观察其特殊性的基础上归纳其内在的普遍特征,然后用普通的语法规则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5.
王应麟的文体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辞学指南》和《玉海.艺文》两部著作中。对所著录的大量文体,两书均依刘勰"原释选敷"这一文体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其中,不但汇聚了丰富的文体概念范畴术语,而且集中体现了他鲜明的辨体理念。既有"综罗文献"之功,也能出之己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学思想体系。王氏丰富的文体学思想的构建和形成,与其"综罗文献"的史学思想,师承朱熹、吕祖谦、真德秀等通儒硕学,以及以"博学宏词科"出身为荣耀等学术背景都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6.
本文将经济法放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从经济学的历史发展来探讨经济法的深层根源.通过分析市场失灵,国有干预及政府失灵这个经济理论未阐释经济法的发展。然而,经济学与经济法之间除了一致性之外,还存在着冲突。  相似文献   
87.
基于水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颇高,尤其是在以闺怨爱情为题材的诗文中表现得更为活跃、多变。同一水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下甚至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喻意。针对这一现象,选取闺怨爱情诗文中的几组典型的水意象进行对比分析,辩证解读水意象在同一题材文章中呈现相反意象,挖掘水意象的多重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8.
班固始以《书序》"三监"说释《邶》《鄘》《卫》"三国同风"之缘由,郑玄据此又生异说,以致纠结无穷,终成死结。本文认为,根本原因,是在《诗三百》蜕变为《诗经》的过程中,前后推挽、层层相因的经学阐释所造成的干扰和误导。根据历史还原的原则,本文跟踪考察了关于"三监"性质、人物、地域等方面的纠结,进行系统反思,并追溯了班固、郑玄这两个代表人物在经学阐释上的具体作为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89.
“和”源于饮食、音乐等感官的调和相应,具有感官之和、性情之和、政教之和、生命之和与天人之和等不同层次的涵义。“和”、“同”并论、“和”、“中”并论,但“和”不等于“同”,“和”也不等于“中”。“和”的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
正反转换法顾名思义就是肯定与否定的思维方向的互换\[1\](p44)。在汉译英过程中,采用该方法能让译文符合英语语用习惯,更好地让英语读者接受,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还能确切地表达原文含义,取得委婉、强调等修辞效果,从而提高翻译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