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篇 |
民族学 | 4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00篇 |
理论方法论 | 11篇 |
综合类 | 276篇 |
社会学 | 18篇 |
统计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关于训诂学名称的定义,是20世纪以来中国训诂学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有人对冯浩菲先生<中国训诂学>一书关于训诂学的定义提出了质疑.实际上,冯书的定义有其独到之处,并非是对前人旧说的因袭. 相似文献
72.
训诂与解字是学习汉字的重要一环。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年而不死的表意文字。造成这个奇迹的原因很多,训诂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狭义考察,所谓训诂就是解释古书文义,所谓解字就是解释字义。广义考察,训诂即解字,解字即训诂。历代都有志士仁人选择这个不太容易收获名利的事业,就是因为这个工作关系到中国的文字能不能健康发展与延续,能不能保证它不走样变形,始终如一地表达同一个意思与同一种思想,形成民族特有的传统。德国思想家莱布尼兹是对汉字理解极其深刻的人,他是这样评价汉字的:汉字完全可以替代哲学著作,未来的哲学将使用汉字来表达,以免去那些冗长的论述。本文选择了部分汉字,从其本意始,发掘其中的国学义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莱布尼兹思想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73.
所谓"小学",简单地说就是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欲弘扬传统,即需阅读典籍;欲阅读典籍,即需掌握"小学",尤其是训诂。不读典籍,不讲训诂而谈文化,乃是在架空中楼阁。训诂为解释而生,典籍之内涵为训诂之本,不可舍本逐末,应当本末兼顾。所以,研究儒学,既要训诂明,也需要"经"义明。而"经"义是训诂所需语境的一部分,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做到训诂和义理兼顾。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实践,认真体验。就学术总体而言,要提倡四"不"精神——不忘学术之根,不弃为人之本,不轻古人之教,不拒"正业"之知,亦即顾炎武所说的"博学以文,行己有耻"。 相似文献
74.
75.
王彦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100-106
历代词义训诂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归纳为9种,即:故训觅义,据形索义,因声求义,对文推义,异文知义,复语明义,方言证义,文中寻义和集例见义。这些方法大多于汉代甚至汉代以前即可觅其踪迹,而至清代已趋成熟。文章在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回顾的同时,也对其应用理据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6.
针对训诂学历史研究中理论开拓的不足,本文就纪元前后的两汉训诂著作,如《尔雅》、《方言》、《释名》、毛郑传注训诂等的理论贡献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7.
万世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4):37-41
本文首先将传统声训按其作用分为五类,然后依次分析各类声训同训诂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传统声训的作用并不都是训诂;有的作用虽然是训诂,但并没有创造新的训诂方式,而只是用"互训"的方式表达了训诂学者在训诂活动中通过因声求义得来的成果.最后以"附论"的形式指出第三类声训即推源的声训虽然也不是训诂,但它到了后代却具有间接的训诂作用,并对这种作用的由来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8.
王健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60-65
唐释慧林的《一切经音义》汇集保存了大量中古时期的文字音韵训诂资料,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词汇学以及辞书学等五个方面对慧琳《一切经音义》的研究情况进行具体梳理,综述各家观点,探讨其成就与不足,藉以探究当前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79.
学术界多年来对训诂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存在着分歧。哲学界与语言学界所讲的训诂学是不同的。训诂学是对用语言解释中国古籍语言这种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 ,它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中国古籍诠释学。明确训诂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 ,可以为训诂学的发展以及对于中国古籍注释研究拓清道路 相似文献
80.
罗维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1):80-82
胡正武新著《训诂阐微集》在训诂方面所展现的,具有理论与实证相得益彰,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语料丰富内容广博等特点,这是与其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别具一格的研究方法相为表里的。胡君甘于寂寞的治学态度,该书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在当今急功近利、充满躁动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尤其显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