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总是用一种独特标准来观察和批判城市以及城里人。这是异乡情调一种典型形式,即“乡下人”对于城市所形成的印象。沈从文将城市读者的“他者”构成叙事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距离,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学意义上的,或者性别和世代上的区分。从这种观察中得到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通过反语和讽刺反映出来。作者拒绝叙述者无所不知的权威,叙述者的声音始终是不张扬的,而且他的写作是以语言的克制为特征的。从这样的叙事实践中所得到的结果,正是话语与话语对象之间的一种距离,同样也是作家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62.
"是时候+VP"是近年来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兴结构,结构中的"是时候"一般整体使用,可以受到状语和情态动词的修饰。VP可以是具有祈使意味的趋向动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和使令动词等,自主动词都可以进入"是时候+VP"结构,非自主动词只有一部分可以进入。"是时候+VP"与"VP+是时候"都可以对未发生的事情表示肯定或否定,但是"VP+是时候"可以肯定已经发生的事情,可以受情感类情态副词修饰,句中常使用停顿。  相似文献   
6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为数不多、纯粹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其文艺创作以“本真的存在”为元话语,采用我思主体对本身的思考使其文艺作品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而他本人却始终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在文艺作品具有社会性与作者本人站在社会对立面的悖论中,沈从文“本真”的生存方式消减了后者的独立存在,保留了前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反思性,捍卫着反思主体的独立存在,这正是反思主体“本真”的存在方式在文艺创作实践上和思维范式上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膨胀力和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64.
石潇纯  朱晶 《云梦学刊》2008,29(4):108-110
在宗法父权制的现念中,无论贞贞还是王佳芝都是有利用价值的"女体".同时又是令他们蒙羞的不洁之物.贞贞无视村人的非议选择出走,王佳芝洞悉自我处境最后赴死.两位作者以其彰显的女性意识揭露、嘲讽了父权文化的矛盾、自私和自以为是.对战争题材的"反高潮"处理.使丁玲和张爱玲从人性的张看而达到了解构国家民族话语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5.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全面转型,沈从文身处其中,表现出的回瞥与悲悯体验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思考。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语境断裂与回瞥冲动,通过在乡村与都市,古典与现代的断裂层面来阐述其带有古典意味的宇宙模式,价值观念和人生趣味。二、审美建构与桃园理想,揭示其作品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审美取向,以及寻求超脱于现实的思想寄托。三、挽歌气息与末世情绪,仔细阅读其创作,文本在渲染桃园乐境时萦绕着的哀惋感伤的悲悯情怀,正是对现代社会这一特定处境的生存感悟。  相似文献   
66.
亚当·斯密对个人自利的强调是古典经济学理论建构的基础。斯密的个人自利不仅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而且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这一个人自利在斯密的时代就蕴涵和表现出了一定的道德局限性,现代兴起的对正义的研究正是对个人自利局限性的克服。  相似文献   
67.
依然 《伴侣(A版)》2007,(3):46-46
<正>我小时候常和男孩子一块儿玩,12岁时才知道男女有别。高中时上没上过生理课已经记不清了,大学时学过一点儿最简单的生理常识。有一次在书店里发现一本很薄的《生理知识》,  相似文献   
68.
刘继荣 《东西南北》2009,(11):62-62
我虽不是丑媳妇,可拜见公婆之前,仍然喉头发干,手心汗湿。当夜,忍不住在婆媳论坛上发帖,急急请教众姐妹,我该如何留下这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69.
考察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可以分析得出康德规定了物自身的双重蕴含是“不可知”和“可思”,并依此区分和稳定物自身与现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物自身为自由提供存在的根据并使自由与自然规律得以共存:正是这种“根据”的关系与意义,使物自身概念有资格随同自由概念进入实践领域;从而共同成为整个理性大厦的拱顶石。  相似文献   
70.
玲珑 《人生与伴侣》2009,(11):56-56
那时候,他就是文章里写的那种“最后一个去食堂”的男生。因为他穷,最后一个去,可以只要两个馒头,偶尔要一份最廉价的菜,而不用去承受同学诧异或同情的目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