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0篇 |
理论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101篇 |
社会学 | 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倪怀庆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5):1-6
反形字作为《说文解字》一书中的一类特殊字体,许慎认为是由某一字体的反形构成的,在意义方面也与原字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后世学者对此有所讨论,但不够全面。笔者从反形字形体的分类、反形字与原字古音的远近、字义的差异三个方面,对反形字进行了具体分析,反形字与原字之间在音、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联系是主要方面。笔者并对反形字字形的历史演变及历史作用进行了考察,《说文》中的篆体反形字大多是从早期的字形继承和分化而来,是在字体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72.
河南人说普通话,在声调、声韵和词汇方面容易出现一些毛病,本文通过具体例子加以显示,从而说明要说规范的普通话,必须使用普通话词汇和普通话的声、韵、调,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3.
74.
赵祎缺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8-53
对清乾嘉年间评判河南沁阳话的韵书——《乡音正误》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入声进行了研究.发现该书有9类入声韵,入声韵类呈现出三分的格局:咸山宕江四摄为[a?];深臻曾梗四摄为[(e)?];通摄及个别臻摄合口字为[e?].对比今晋语入声韵类的特征,认为该书所呈现的三分入声韵类与大多数晋语二分韵类的格局整体上是吻合的,其中[e?]韵类当是地域不同而发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75.
运用历史比较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太原方言阴声韵百年来的演变进行分析,通过与汉民族共同语及周边地区方言的比较,探索阴声韵演变的轨迹和特点,发现太原方言阴声韵与汉民族共同语在很多方面已趋于一致,并进一步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佛经翻译,本就包含文学构思和语句字词的斟酌与切磋。从佛经的初译草创,至再译求精,期间文学切磋、文化交流日益深细,僧士间文化交流互融日深,乃至佛经歌赞韵文的声律比较与研究促成中国声韵理论的产生。佛经的再译求精,使西域与中土的文化交流也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77.
姚菁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Z1):88-89
多数音韵学家对上古入声韵尾的构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以-p、-t、-k收尾,但对阴声韵韵尾的构拟有较大的分歧:"有的学者把阴声韵构拟成收浊塞音尾的闭音节,例如高本汉、李方桂等认为阴声韵母有-b、-d、-g、-r等浊辅音韵尾存在,此外还可能有-r、-kw、-gw、-Y、-w、 相似文献
78.
穷尽查考了先秦两汉部分典籍,对“降”的上古声纽和韵部加以考证,认为“降”上古本为喉音“匣”纽,表“下落”之义;引申为“降服”之义,仍为喉音读法.后为区别词义而发生音转,表“下落”的“降”转为牙音“见”纽,表“降服”的“降”仍读喉音“匣”纽.宋元以后,牙音“降”腭化为jiàng;喉音“降”腭化并清化为xiáng.本文还对先秦两汉诗赋中“降”为韵脚的句例进行了搜寻与分析,以之为“降”为“冬”韵之佐证. 相似文献
79.
殷北华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5):109-113
本文分析常州方言声母与韵母的配合关系,并以普通话的配合关系加以对应,从而,对常州方言音韵结构特点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0.
在以诗为文从事古文创作的带动下,桐城派提出"因声求气"说,表现出对声韵美的追求和推崇。此派古文创作在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理论和姚鼐及其弟子对熟读、精诵、涵咏、妙悟的推动下,异常重视文字声音带给读者的听觉冲击,这在中国散文诸多流派中别树一帜。它极大地提升了桐城派散文的文体品格,尽显其汉语之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