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221篇 |
免费 | 1745篇 |
国内免费 | 58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497篇 |
劳动科学 | 486篇 |
民族学 | 6412篇 |
人才学 | 2218篇 |
人口学 | 574篇 |
丛书文集 | 25291篇 |
理论方法论 | 4552篇 |
综合类 | 50032篇 |
社会学 | 7711篇 |
统计学 | 7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7篇 |
2023年 | 1764篇 |
2022年 | 1731篇 |
2021年 | 2384篇 |
2020年 | 1943篇 |
2019年 | 2354篇 |
2018年 | 888篇 |
2017年 | 1666篇 |
2016年 | 2262篇 |
2015年 | 3397篇 |
2014年 | 7241篇 |
2013年 | 6829篇 |
2012年 | 7703篇 |
2011年 | 7653篇 |
2010年 | 7160篇 |
2009年 | 7319篇 |
2008年 | 8021篇 |
2007年 | 6230篇 |
2006年 | 5353篇 |
2005年 | 4843篇 |
2004年 | 4515篇 |
2003年 | 4071篇 |
2002年 | 3240篇 |
2001年 | 2780篇 |
2000年 | 1994篇 |
1999年 | 981篇 |
1998年 | 507篇 |
1997年 | 454篇 |
1996年 | 266篇 |
1995年 | 190篇 |
1994年 | 133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取乐意识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戏曲自其产生之初便与喜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凸显出强烈的取乐意识。戏曲中的喜剧,无论是以讽刺为主的作品,还是以娱乐调笑为目的的作品,诙谐机智、调笑取乐都是极其活跃的审美因素,富于取乐意识。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不是一悲到底,悲中有喜,悲喜交融,表现出喜剧性的取乐意识。“乐感文化”、民间立场、娱乐需要等因素是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取乐意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在人文、伦理、价值观方面更是突出,因为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伦理型文化,非常强调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等的获得与提升,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社会生命、伦理生命的建构与完善。我们今天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必须借鉴我国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93.
文明的阐释历来是众说纷纭的,学界甚至很难把文明与文化相区分.其实,文明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很难从单一的角度来阐释.本文将分别从文明发展的正向和逆向的双向互动,文明阐释的历史、文学和语言等不同视角以及文明阐释的问题意识等方面,努力探索对文明的多元理解. 相似文献
994.
令狐若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4):147-150
埋葬习俗是研究埃及前王朝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埃及人的思想意识。根据埃及考古发掘材料,埃及前王朝时代已出现成人葬和幼儿葬、随葬品以及埋葬方向等习俗。这些埋葬习俗清楚地反映了前王朝时代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埃及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95.
简析哥特式电影的黑暗性及其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默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7,24(1):45-47
哥特式电影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当代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哥特式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着"黑暗",这不仅成为它的基本场景,也是它最常见的情感基调,同时也反映着人性中的基本要素,如欲望、恐惧等等. 相似文献
996.
对于南帆,人们更熟悉的也许是他的散文创作与文学批评.而对他所经营的文化研究则普遍关注不足.事实上,南帆正是以其精细的个案研究与对西方理论的巧妙化用等达成了其在文化研究场域内独特意义的建构.本文立足于此,试图通过对上述意义的凸现来靠近文化研究的中国语境化. 相似文献
997.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以民族方式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和政策模式。在20世纪60~70年代左右,随着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的突出,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加、澳等移民国家兴起。冷战结束以来,多元文化主义成为西方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998.
在唐人咏画的诗歌中,对马、鹰、松等绘画作品表现出特别的感情.一方面,这是盛及唐代的养马乘骑及蓄养鹰犬之风的反映.另一方面,盛唐人从骏马和苍鹰的文化蕴涵中发现了最适于他们抒发激越情感的内客.他们常借助咏叹画家的鹰、马作品,歌唱自己的宏伟理想,展示自己的豪迈胸怀.而中晚唐诗人咏画松的热情更高一些,他们已不再局限于盛唐时期注重对画面中松树的各式逼真形态的摹写,太多都是寄意于画外,从松树的画中形态联想到其画外精神,将画松的文化蕴涵与士子们的人格品性相照应.唐人的这些咏画诗篇,既反映了当时画界的繁盛状况,也借以展示了诗人的精神寄托.这种寄托不仅是承继发扬了我国长期以来赋予在马、鹰、松等物象上的文化蕴涵,更主要的是透过不同时期诗人的吟咏爱好及审美取向,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士人的精神崇尚. 相似文献
999.
钱钟书是学贯古今中西的大家,既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又充分了解并掌握西方文化主潮.因此古今中西的冲突在他的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他提倡"和而不同"的对话原则,把西方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相对应,打破文史哲各科的界线,从而寻求中西共同的文心、诗心.他认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这种对人类文化的超人感悟和先见卓识,使他能够重新审视传统,建立包含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大文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00.
与传统的"物质能量型"文化实践不同,人类文化创造方式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呈现出一种符号化存在,即"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全球信息技术的符号化、虚拟化发展,为人类文化创造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它使得人类相对独立、有效、全面地开展"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成为可能."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凸显了人类文化创造的符号特性,且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创造方式的必然选择,它代表着符号之于文化创造的普遍性和有效性的未来人类文化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