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163篇
劳动科学   65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50篇
人口学   93篇
丛书文集   696篇
理论方法论   160篇
综合类   2129篇
社会学   398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安乐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涉及到种种道德问题,安乐死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我国儒、道两家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意大利港市巴勒莫召开的第三世界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大会上,美国寰宇健康学会的科学家展示了他们这方面临床试验的结果。利什曼病是一种由沙蝇叮咬而传播的寄生性传染病。寰宇的试验表明一种名叫巴龙霉素的抗生素在冶疗内脏利什曼病——最危险的一种利什曼病——上疗效显著,全世界每年感染该病的人多达150万,死亡人数达20万。如此庞大的数字显示寰宇开发新药的努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田园词景真、情真,又能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相融相生成自然和谐之境,富有意境美。他或者将景物人格化,作为主观情感的寄托,或者“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无论是借景托情,还是情景俱到、相间相融,都各有其妙。  相似文献   
14.
15.
韩冰 《南都学坛》2008,28(4):148-149
南阳汉画像石重于意境和思想底蕴,豪迈奔放,不拘一格,把深沉雄大、古朴淳厚、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人物形象古朴粗放,注重形体的夸张,画面构图疏朗,表现动感、力度和气势,其效果强烈,大气磅礴,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6.
第一现场     
SARS全基因组基因的克隆工作完成;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御敌新招;首届虚拟选美比赛开幕;第五届国际工业博览会成功举办;“创意英国”DNA50;科学家拍摄到处于死亡边缘的超新星;透明球里看风景;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三十多岁初入长安时期创作的乐府诗歌《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诗歌创作第一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本文运用汉语韵律学的理论,分析李白《蜀道难》等三首乐府诗歌中运用同音重复手段所产生的一唱三叹、突出主题、加重感情等音韵魅力和语言风格,揭示了作品中语言风格与托物言志的意境、“挥斥幽愤”的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让读者从新的角度体味李白乐府诗歌崇高的浪漫主义意境。  相似文献   
18.
广告创意是近年颇为流行的概念,但对其解释多歧,本认为创意就是找寻不同于其他广告的独特的“这一个”,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经济活动中的广告创意既要借助灵感思维而飞翔,又不能脱离基本真实。  相似文献   
19.
新约圣经对于死亡有其独特的信念与看法。概括说来 ,新约对死亡的看法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含义 :灵性的死、旧我的死及身体的死。本文主要探讨了后两个方面的意义 ,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新约死亡观的主要特征。首先 ,人可以活着经历自己 (旧我 )的死 ;如果从生存论层面来解释其末世论的意义的话 ,那么这种自我认同的转换正表明了旧我之死的深刻含义。其次 ,身体的死如果意味着人在此世之存在的结束的话 ,新约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人之生命及其身体的结束。死亡乃意味着是个人生命或身体存在形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英国小说大师劳伦斯创作的<菊花的幽香>和中国著名小说家郁达夫创作的<薄奠>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分别以象征和写实的笔法描写了一个以男主人公的死亡为结局的家庭悲剧,并对各自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因而具有进步意义,成为中英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