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0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87篇
管理学   139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88篇
人才学   9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456篇
理论方法论   371篇
综合类   5778篇
社会学   530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493篇
  2013年   452篇
  2012年   498篇
  2011年   696篇
  2010年   765篇
  2009年   685篇
  2008年   781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544篇
  2004年   521篇
  2003年   392篇
  2002年   357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史铁生就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了对于启蒙思想的深刻怀疑。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相信作家理应向世人奉献自己的生命迷途。史铁生逐渐从崇尚人之主体性的启蒙作家,蜕变成了一个祛魅启蒙神话的迷途羔羊。他的思想路径颇能折射出当代文学在现代性语境中的深刻变化。史铁生小说是一个映射及反思当代启蒙文学思想局限的创作标杆。  相似文献   
102.
观点举要     
诗歌的创造性指数之一就体现在选择与组合、隐喻与转喻之间的默契、交换,有如型号不一的齿轮,在一条被叫作"对等原则"的纽带牵动下运转速度、密度、频率、间歇,看谁运转得桴鼓相应、游刃有余。陈仲义现代诗语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3.
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以历史的审视为底色,以故乡的生活回忆为切入点,着眼于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在世相的描摹中颂扬人性,以之浸润人心。  相似文献   
104.
元焕 《领导文萃》2009,(9):131-133
总统看什么书不是个人的事.而是表明他最近在关注什么,脑子里面在想什么,美国总统床头的书总是令人兴趣盎然:艾森豪威尔喜欢赞恩·格雷(Zane Grey)的西部小说;肯尼迪——猪湾惨败的发动者——公开声明自己是007的崇拜者:克林顿则热心于沃特·莫斯利(Walter Mosley)的罪案小说,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化。其中,谭帆等积数年之功推出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法术语的多维度考释,对中国小说文体谱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使小说文体研究达到了学理化的高度。沿着这一路向,我们应进一步发扬"辨性质"、"明角度"的学术传统,理出错综复杂的传统小说文体谱系的脉络与头绪,并注重"跨学科"发掘和文化探寻,强化各个小说文体术语之间的逻辑关联研究,既注重叙事术语考释,又兼顾写人术语考释,使传统小说文体"谱系"梳理全面开花,进而使中国小说文体谱系学建构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08.
韩传喜 《求是学刊》2015,(3):119-125
美国作家赛珍珠以《大地》等中国题材小说获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以"中国小说"为题的授奖演说中,赛珍珠系统论述了自己小说创作的"中国经验":"为了让平民高兴"的写作观念、"故事的天才之水"的叙事风格、"人物高于一切"的形象塑造。这些"中国经验"构成了赛珍珠小说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与艺术储备,并在作品中以多种审美样态呈现出来。赛珍珠的"中国经验"与莫言等中国本土作家的"中国经验"同中有异,互为参照,相映成趣,共同成就了中国小说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09.
董慧 《学术交流》2015,(4):203-208
"知青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知青小说"和"后知青小说"两个阶段,"后知青小说"体现了对"知青小说"的超越:在结构方面,"知青小说"强调以双线并行的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来宣泄内心情感,"后知青小说"则挣脱了意识形态的魔咒,以散点叙述的方式,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解构现实当下,思考有关人生存的尊严、良知等深度问题;在主题方面,"后知青小说"解构了"知青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对严肃事件采取狂欢化游戏态度,以"性"的高贵纯洁击碎了所谓的理想,以戏谑嘲弄取代了当年的"青春无悔";在叙事立场方面,"后知青小说"不是站在知青的立场上去感恩亲情,而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展示知青的罪恶,表现灵魂的忏悔,同时找到救赎之路,以换位思考将知青小说的反思力度向纵深推进。"知青小说"多次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潮头,引领文学的风尚,慰藉饥渴的心灵,记载受难的历史,升华对人性的体悟。"后知青小说"则挖掘了知青经验的冻土,表现出对责任的认知和可贵的自省、自审意识,在百家争鸣的当下文坛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0.
纪德君 《求是学刊》2015,(1):130-135
清末,伴随报业的兴起,报载小说风起云涌。受报刊这种新媒介的制约与影响,小说叙事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这种新变主要表现为,报载小说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报纸的新闻特性,诸如小说叙事的时效性与纪实性、政论倾向、新异趣尚、地域意识等,因而与古代小说相比,报载小说呈现了一种崭新的时代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