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19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118篇
管理学   180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109篇
人才学   1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072篇
理论方法论   463篇
综合类   7147篇
社会学   674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619篇
  2013年   563篇
  2012年   634篇
  2011年   857篇
  2010年   935篇
  2009年   859篇
  2008年   983篇
  2007年   740篇
  2006年   650篇
  2005年   682篇
  2004年   662篇
  2003年   501篇
  2002年   425篇
  2001年   406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由于晚清动荡的政治格局及适应读者的需要,梁启超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外国政治小说的创作意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相反,外国政治小说的译介逐渐向历史小说、英雄传奇、革命小说以及社会小说发生嬗变,在内容与形式上均融入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82.
杰克·伦敦及其作品在我国已有将近百年的译介史,我国接受者往往忽视和贬低其后期小说,从而曲解了伦敦的形象,也影响了对其作品的接受质量。可以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对此现象做出解读。鉴于后期小说在伦敦的职业生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尚需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拓宽研究视野,以期更为准确地解读伦敦作品。  相似文献   
83.
迄今为止,《穆天子传》的撰者、成书年代、文本性质等,均可谓学术疑案。从叙事动机出发,依据战国初期前后相关文献的巨大差异,可以认同此书源出赵国后嗣对祖先的追崇。《穆天子传》体式近似起居注,风格却呈现恍惚无征之态,它既非信史著作,亦非上古神话抑或次神话之类。基于社会风尚和读学心理来审视,穆王故实在虚实相生中形成的小说境界,曾一度受到战国末期神仙思维、汉晋时世造仙运动先后影响,最终在历史误读中造就了后人所谓的神话品格。  相似文献   
84.
探讨重复意象在安德森的小说《小镇畸人》中对刻画畸人主题所起的作用.根据查特曼叙事理论中提到的叙事三要素中的人物和环境的角度出发,利用深层-表层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意象重复,指出人物的意象重复让读者对小镇畸人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环境意象的重复和交流媒介的意象重复则是促成畸人形成的内外原因.这是人类面对大环境的变化时经历的痛苦历程的缩影,提醒当代人要警惕类似变化所带来的心理疾病,避免重蹈畸人的覆辙.  相似文献   
85.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钱杏邨、殷夫、冯乃超、莞尔等中国现代普罗作家笔下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白俄叙事.受到民族、语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隔阂与限制,这些白俄叙事难以深入白俄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因而其所塑造的并非真实的白俄,而是白俄的幻象.然而,这些白俄幻象展现了普罗作家文学想象与自我想象的方式,而且充满了作家与无法根除的小说“杂语”的博弈.就此而言,这些白俄幻象又是真实的,映射出普罗作家建构革命性自我的艰苦努力.白俄叙事颠覆了普罗作家“左倾僵化”的刻板印象,还给他们文学乃至革命丰富而生动的表情.  相似文献   
86.
莫言曾说:“一个写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使他和别人区别开来的语言。”了解莫言小说的语言,不但可以领会莫言的文学历程,更能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本文总结并分析了莫言小说的典型语言特色,包括他常用的五种修辞,方言口语词汇、成语俗语、叠音词色彩词等的使用,矛盾性语言的使用和返源格的运用,词语的超常搭配,混杂式语言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87.
《阅读与作文》2013,(11):22-22
"钉子户"似乎是现在城乡改造的大搬迁时期才出现的名词,可这种现象可谓“历久弥新”。早在周厉王三十二年(公元前846年),周厉王为了扩建王宫,要占用一个民间的大池塘,  相似文献   
88.
《阅读与作文》2013,(11):38-38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  相似文献   
89.
在作者创作、文本呈现、读者接受的动态话语体系之中重审十七年小说,其非虚构性特征的普遍性与本质性得以彰显。很多十七年小说的创作都经历过跨文体改写,包括建基于非虚构文本的文体属性改写和建基于虚构文本的文体篇幅改写,某种程度上都增强了小说的非虚构性。十七年小说文本呈现出诗史互渗的美学风格,但无论是偏重史传的史诗性小说还是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诗骚型小说,其诗性审美追求都是以史实为底蕴的。近年来,关于十七年小说的研究出现了以版本研究和本事研究为主的实证化研究新形态,这对于解释十七年小说的非虚构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在注重实证的基础上加入心证一环,或可有效解决实证化研究中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既能重新激发十七年小说研究的活力,也能促进非虚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