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4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00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1.
最近看到叶柏来先生著的<解文说字>,最初以为仅是一部识字解义的书,翻开书才发现还有几部分是专门讨论汉字理论问题的,其中一些观点还颇有新意和见地.  相似文献   
112.
过去对于甲骨文“臣”字形义的认识有误,正确的解释应为“臣,长也。事上监下也。像耳目之形”。这可以得到甲骨文中诸多“臣”字字形和辞例的验证。实际上,商代的“臣”是一种职官泛称。商代类似于“臣”的职官泛称还有不少,“亚”和“尹”是其中的典型。此时称“臣”“亚”和“尹”的职官,不仅存在于内服,而且存在于外服,这主要是因为商代的职官分职还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3.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中国的汉字具有天然的美感。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浓缩与象征,从最早的系统性文字——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无论字体如何变化,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概括,对生命的深层次思考。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代表符号。  相似文献   
114.
略说甲骨文     
2019年11月1日,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祝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正吸引着众多观众,以致延长展期至2020年1月,成为跨年度的大展。  相似文献   
115.
殷墟甲骨文中有关玉的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用玉记录,弥足珍贵。本文就殷墟甲骨文中的“玉”字从字形、相关文例以及用玉情况等方面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6.
甲骨文"言"的上半部是舌头的象形,下半部是"口"的象形,"言"的基本义是言说。殷商时期,"言"是一种特定的祭名,可以将不同祭名的"言"、"告"、"舌"视为早期的文体萌芽。在《尚书》中,君王的教令常被称为"言"或者"某言"。《尚书》中有许多论说的成分,这些论说的成分主要包含在君王教令式的谈话("言")中。《尚书》中的一些被引用的语言基本都是格言警句,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简短凝练、具有论说性。  相似文献   
117.
郭沫若和容庚这两位学术巨擘在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间彼此互致论学书简,曾经是学术界广为传诵的佳话.现存二老论学书简七十余通(包括郭沫若致容庚书简六十通和容庚致郭沫若部分书简十三通),虽非完璧,亦堪称遗珠,弥足珍贵.最近,容庚先生的后人决定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捐献给国家,并建议有关单位按原件影印出版,嘉惠学林.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不但是郭、容二老友谊的象征,也是他们近半个世纪学术交往的实录,人们更可以从中解读这两位学术巨擘是如何从互不相识的"未知友"发展成为在古文字研究上彼此息息相通的学术知音的.  相似文献   
118.
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建筑巫术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论点,运用商代甲骨卜辞的记录,并与先秦的古籍文献、考古学的报告互相印证,探讨商代巫者曾从事的建筑方面的巫术活动.建筑之事,古人极其重视其居住的问题,故建筑方面的巫术仪式,亦成为巫者重要之职责.人类采取与其历史传统、发展水平、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居住方式,并形成各不相同的居住习惯.由于人类的生活与住房的关系十分密切,故在建房过程中,有许多巫术的运用与禁忌,以此追求吉祥与驱凶避邪.  相似文献   
119.
段振美 《殷都学刊》2001,(3):28-30,52
从殷墟发掘墓葬的形制规模及随葬品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社会等级分化相当明显,也相当普遍.不同家族有等级分化,同一家族内部也有等级分化.殷墟王陵明显分为东西两区,或许就是王室分化在埋葬制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0.
刘彦军  杨飞 《殷都学刊》2008,29(1):31-34
中国建筑,平面布局以四合院形式为主,这种传统的优秀组合,是如何发展来的,过去根据以往的资料认为发现于陕西歧山风雏村的早周建筑基址,是我国最早的四合院建筑,但新发现的安阳殷墟北徐家桥村北的成组的建筑基址,是四合院的源头.中国的四合院建筑布局,萌芽于夏代,形成于殷墟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