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决定目前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根本驱动力在于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即如何在继承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出竞争优势。目前有五种关于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的理论解释,一是基于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二是基于后发优势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三是基于竞争优势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四是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整合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五是基于动态企业理论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本文认为,推动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的驱动力根源,在于中国工业中微观企业战略的平滑化演化。  相似文献   
102.
论九叶派诗歌中的毁灭和复活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观念的影响下,九叶派诗歌充满怀疑、否定和反叛精神,同时也蕴涵着对于生命完满的渴望,这就使其作品在毁灭和复活话语的建构方面体现出独特特色。他们的毁灭话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艺术探索中对常识性观念进行再评价;其二是对现实与生命进行全方位揭示。在毁灭话语之间又随时流淌着新生话语,即那些体现现实与生命流向和诗人的渴望的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103.
沈从文以其描绘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大地和谐的湘西乡村世界,以其塑造的具有自然人性、健康体魄与丰富心灵世界的湘西农民形象,书写了一首传唱不衰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以乡下人和现代文明的双重视野进行审视,进一步展现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毁灭和地之子生命的蒙昧。正是在强烈的毁灭性悲剧感中,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显现了源生于中国大地的、被工业文明遮蔽的具有神性的“大地之美”:和谐的乡村世界与善良的地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体现一种深刻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复魅了大地的神性之美,建构了一种中国维度的生态思想的新文学。  相似文献   
104.
杨志军认同自然是惟一的宗教,他对自然有着最为本真的理解和诠释。荒原是杨志军在多个文本中激情表现的自然形态,寄生荒原的所有生命都是杨志军的灵魂牵绊,在荒原生存的动植物都在他的记忆里保持了生命的骄傲和奔跑的自由。这是自然灵性的大力开放,也是人类自身的心灵救赎。杨志军有意识地选择了荒原的野性为他的自然意识注解,由此他在奔跑与寂寞、诞生与死亡的荒原版图中,完成并丰富了自然灵性的生命表达;在人对荒原的侵入和掠夺中谛听荒原的启悟,展示人类毁灭自然的灾难与困境,唤醒人类精神深处的自然情怀,最终选择在地球的最高处抵达自然的极地。  相似文献   
105.
镜泊湖神话传说中的生态蕴涵着三个方面的意义:1.人愉悦了自然,自然给人以深情的回报;2.人帮助善待了动物、植物,它们也帮助人获得幸福;3.人的过度贪欲必将受到自然的毁灭性惩罚。  相似文献   
106.
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此前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骨干作家,如黄震遐、张若谷、万国安等,以《大晚报》《时事新报》为中心从事战地报道,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此段历史的记忆方式。此战地报道之实践为抗战全面爆发时报告文学热潮之先声;但在塑造英雄、激荡民气的同时,亦有夸大战果,将残酷战场情境传奇化之倾向。反倒是在战后以此题材创作的小说中,作者对战事之艰难、中国军队牺牲之惨烈,有更为切实的描写。这一“错位”,为我们理解历史与文学、纪实体裁和虚构体裁之互文关系,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107.
108.
黑格尔与马克思都将"生成与毁灭"的必然规律内嵌于辩证法,因而赋予其以强大的革命性.不同的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元动力是那个永恒的绝对精神,"生灭"的规定并不及于作为绝对者的精神本身,而仅仅适用于精神的诸现象形态即感性世界的诸存在物.黑格尔哲学也因此陷入了结构性的矛盾.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正在于他不承认在生灭的感性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不灭的绝对者,而是认为全部存在物都必须经历"生灭"的历史过程.这一超越在他们的国家学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黑格尔论证了各类具体国家形态必然灭亡,必然被更合乎自由原则的制度所取代;马克思则论证了国家形式本身的必然灭亡,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也必将走向历史性的消亡.  相似文献   
109.
This paper is a reflection on observations about the place of destru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al life .In contemplating the model of sacrifice , the author draws upon sources ranging Hubert, Mauss, and Evan-Pritchard to Levi-Strauss, and considers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life as a scholar of Melanesia and as a 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question that in-trigues the author the most is:" what quality is there in social life that makes destruction so often the condition of creation?" The author names this kind of destruction as a productive destruction and gives an analysis .He argues that destruction not only makes creation possible , it also pro-duc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not just difference , but a rank order or hierarchy .He suggests that it is not religion which creates the ritual hierarchies of power and destruction , but the latter which gets taken up by religion and ritual , and, thence, by the development of forms of social order .  相似文献   
110.
连谏 《现代妇女》2009,(6):34-36
冯飘飘是个少语内向的女孩子,她总是穿了淡青色的绒布睡衣趴在晒台栏杆上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再要么就是摆弄一盆小小的雏菊,很多次,她红着脸对周小天说:我的雏菊该分盆了,分你一株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