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7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26篇
丛书文集   260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1040篇
社会学   134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中篇小说《鼻涕阿二》由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书前有前记。作者许钦文(1897-1984),小说家,原名许绳尧,笔名钦文、蜀宾、田耳、湖山客,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关系非常密切,许钦文称自己是鲁迅的“私淑弟子”,鲁迅把他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而加以赞扬,曾经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常以为在描写乡村生活上,作者不及我,在青年心理上,我写不过作者,但我又常常怀疑是感情作用……”。20年代初许钦文开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辑成短篇集《故乡》;后又有《鼻涕阿二》等四个作品集问世。  相似文献   
132.
所谓“知识透支”,不过是一个比喻,指的是知识的补充赶不上知识的输出。眼下,领导干部中知识“入不敷出”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做工作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有的讲话缺乏新意,有的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科技形势,讲一些“外行话”,等。面对知识上的“赤字”威胁.多数领导干部善于挤时间“充电”,认真学习。但也有的一味“吃老本”,结果出现“江郎才尽”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3.
“古诗文”这个中国文化上的明珠,不管是从文学手法角度还是思想内涵方面,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受益无穷的。 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绝大部分源于学校,一个学生是不是满腹诗书,要看学校有没有古诗文化,要看我们是否为学生创设学诗的氛围,而营造学诗氛围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课堂。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对学生进行古诗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4.
《中文信息》2007,(6):2-2
记得央视曾热播过诸如《汉武大帝》、《大明王朝》、《唐明皇》、《康熙大帝》之类的历史题材剧,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不过细想这些剧目大多是通过艺术手法夸张化了而不是完全的史实。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们曾经留下了哪些值得后人们回味的事迹呢?纵观历史风云的变换,即使再英武伟岸,还没有哪一个“长命百岁”的帝王能活到今世。  相似文献   
135.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诗人臧克家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语言要有“味”的道理。其实,这里的“味”不仅仅指“情味”和“趣味”,还应包括“理味”。所谓“理味”,即文章的语言言约而意丰、隽永而警辟,能洞悉社会、透视生活,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心智的开启。  相似文献   
136.
新闻写作中适当地借用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能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江泽民语),这具体表现在新闻对文学中最基本的几种体裁写作手法,可以对应借用,如消息写作的“散文式”、通讯写作的“小说味”、言论及标题的“诗化”.  相似文献   
137.
本文从艺术家本体角度论述艺术预成图式在艺术创作中的正值效用、负值效应及其超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8.
本文认为苏诗主导风格形成于作者通判杭州时期,到知徐州时期而臻于成熟。据此,文章探析了苏轼知徐州时期诗作在题材和艺术上的一些新的特点,及其所达到的新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39.
<情?>之文字内容、封面插图、作词作曲均出自一人之手,这在图书出版史上尚属首例.为表述对"情"的礼拜、呼唤、和疑问这一深刻主题,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作者王福林较多地运用了精炼平实冷峻的新闻语言,加快了小说的内在节奏,使读者尽快统揽全局.作者又以每章节开头的"兴"与诗情洋溢的歌词、描绘的个个风情画面三者结合,创造出一种深邃的诗的意境.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则立足于意识流与梦境的相结合,步步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深处,且运用杂文的入木三分和漫画的略带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些非正面人物,以针砭生活中的丑恶和那些本应抑制的欲望.而贯穿小说始终的丰富的知识内涵,又给人一种深深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40.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汉比喻的翻译,分析了英汉比喻中的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中英两国因地理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形成文化差异。签于英汉语言的比喻在其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英译比喻的常用翻译方法有:直译法、还原法、意评法、增译法、省略法和转换形象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