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49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00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21篇
理论方法论   96篇
综合类   1587篇
社会学   11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文章通过解读组诗文本,抓住家园情结这一内核,较为翔实地剖析了诗人对农耕民族的精神历程与诗意关怀,并归纳了三个艺术特点即忧患精神的张扬、时空转换的把握和整体象征的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原创比喻构成翻译的难点甚至盲点。结合纽马克的翻译思想,通过挖掘比喻修辞的深层特点,即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来考察《围城》英译本的得与失,我们看到,译者既要充分调动自身素养,又要关照相关读者的理解水平和想象力,既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又要防止思维空白的产生,以确保比喻的认知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形成的深层原因并非学界历来认为的汉语的单音节结构和四声特点 ,而是由汉语的生成机制———象声表意所预设铸就了的 ,即汉语的词音特征与词语所指称的对象的自然音韵之间具有一种象拟的关系。这不仅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了一种“天籁”般音韵美的特征 ,而且使人们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 ,即使脱离诗歌语词概念意义的导引 ,也可以获得对全诗情景韵味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4.
比喻性习语在英汉语言中大量存在,但由于两种语言反映的文化不同,使得英汉习语在比喻形象的运用上存在明显差异。文章介绍和比较了三种喻体在各自习语中的使用情况,并提出只有了解和掌握英汉比喻中的这种文化差异,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时准确无误地传递隐含在语言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围城》比喻的审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秀芝 《学术交流》2005,(6):147-149
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之所以精湛,不仅因其丰富多彩,更因其意蕴深邃。它蕴涵着汉民族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精警的隐喻结构与通脱的哲理内涵,虚实相涵的哲学理念与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具象的思维方式与“立象以尽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6.
高考作文在全卷中占据“半壁江山”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据统计,每年因作文成绩不理想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考生不在少数(20%的考生因为作文写不好而落榜)。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意味着高考作文面临“大革命”。在此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我国翻译目前正处于第四次翻译高潮,已经走出了传统翻译研究的阶段而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独立学科。翻译己不仅被视为一种符码转换的文本活动,而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文化间的交流与传通活动。  相似文献   
18.
李贺和比喻     
李贺的比喻和一般比喻差别很大,他经常颠倒喻词和被喻词之间的关系,给人带来震撼。这种比喻方法,不仅表现了李贺心中万物平等的思想,也展现了迥异现实的另一世界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张爱玲分别是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的代表,他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二者在现代文学史上都被无情地扭曲了,一个是“红色经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误读的大师;一个是个人主义的“靡靡之音”,长期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二者对人性的弱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时表现出深刻的悲剧精神。此外他们的创作都显示出相当成熟的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象征主义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角度分析诠释了《德伯家的苔丝》的各次重要旅程的含义,揭示了苔丝的行走和运动的深层意味。苔丝的行走和运动在整篇小说的结构安排和情节发展上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了她的一生,象征着她各个时期人生经历,也反映了她性格和心理成熟的过程,她怎样从一个天真无瑕的少女演变成一位历经人世沧桑的成熟少妇。随着苔丝在不同时期行走到不同地方,她遭遇了不同的命运,这样苔丝的一生交织着悲伤、痛苦、绝望并掺杂有少许欢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