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70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295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603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证据收集是证据得以提出的前提,在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两种模式下,当事人与法院在证据收集过程中的职能分工也有不同。证据收集往往会涉及到诉讼外的第三人,证据异议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诉讼外第三人利益的合理保障,也有利于证据规则的适用。我国有关证据收集制度的规定还非常不完备,异议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亟待加强与完善。  相似文献   
992.
"不应诉判决"是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中的独特制度安排.由于审前程序具备解决纠纷的独立功能,因此自诉讼开始被告未积极应诉的行为都可能被认定为缺席,从而做出不应诉判决.不应诉判决源自于司法竞技理念和陪审团审判制度,并在法律的历史变革过程中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与完整性.  相似文献   
993.
刑事案件的法官自由裁量权量化问题已经解决,为刑事案件的公平裁判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民事案件的法官自由裁量权量化开辟了道路。本文就民事裁量权量化的可行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94.
民事简易程序作为一种简便、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诉讼成本低、审理期限短、诉讼方式便捷等优势,在我国民事审判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民事简易程序的弊端也不断凸显,影响了民事简易程序价值的实现。改革和完善民事简易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95.
闫德利案件曾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极大,我们在给予受害人同情的同时,不免忧虑闫德利的受损名誉将得到法律的何种救济。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对犯罪行为人的刑事处罚远远不能弥补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解决之道惟有完善现行法律,将精神损害赔偿引入附带民事诉讼中。  相似文献   
996.
证明标准是证据法领域乃至诉讼法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无论是对于当事人还是对于人民法院都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在民事证明标准的立法上存在着严重的冲突,而"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乃是我国民事证明标准的理性选择,因此需要尽快通过立法修改等方式予以协调解决.  相似文献   
997.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举证责任的概念、主体、性质、分担及举证责任倒置五个方面对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制度 ,特别是对其中传统理念的误区提出了看法 ,为完善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制度作了较为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98.
日本民事诉讼学者中村英郎先生认为,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的根本区别可表述为事实出发型民事诉讼与法规出发型民事诉讼,并由此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导致诉讼理论借鉴的困难。分析民事诉讼制度起源及中村先生所持论据,可知有关事实出发型民事诉讼与法规出发型民事诉讼的划分基本上是一个不能充分证明的假说。民事司法活动的本质都是将现有法律用于解决目前的纠纷,都是沿着三段论的逻辑结构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999.
文章从比较国内外法律对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范围的界定着手,重点分析我国法律对原告人的相关规定,首先,界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核心——被害人的外延;其次,剖析了被害人没有死亡与已经死亡两种情形下原告人的范围;再次,分析了几类特殊的原告人和几类特殊案件中的原告人,以期对司法实务中颇为混乱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00.
既判力所具有的禁止当事人重复诉讼的效力,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然而既判力只作用于诉讼请求,并不作用于判决理由。能否让判决理由部分也产生禁止再诉的效力,就成为目前部分学者努力探索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争点效力理论的分析,从制度背景与立法构建层面解决这一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