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20篇
劳动科学   29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58篇
理论方法论   89篇
综合类   971篇
社会学   74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宪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要使这一法条变为现实 ,并贯彻司法独立原则 ,解决好当一方 (检察院 )要履行监督职责时 ,另一方 (法院 )则视监督为干预 ,千方百计地拒绝监督 ,对监督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的矛盾 ,就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检察监督存在的法理基础 ,以便在实践中正确地架构检察监督的范围、对象和方式  相似文献   
92.
流传至今的《天盛律令》,是研究西夏法制及其他西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它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涉及面广,不仅吸收了唐、宋法典的编纂经验,而且又在体例上、结构上有许多自已的独创性。《天盛律令》在结构上放弃了将法令严格地划分为四种传统类型:律、令、格、式,而将四种传统类型全部统一在格式的律令条目,甚至没有注疏。在条文的结构上改变中国传统的“两要素”而采用“三要素”,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同时,法典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有关财产、军事、盗杀牲畜的内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透过这些内容反映出了西夏法典中存在着私法制度。用现代的眼光看,法典中有关民事规范的规定虽然只是“涉及”但反映出的民事原则,正是今天民事法律原则中不可缺少的原则,虽不是全部,却是最重要的民法原则。  相似文献   
93.
“市场欺诈理论”是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因果关系认定的理论基础。在虚假陈述与投资损失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上 ,采用”市场欺诈理论”和“推定信赖原则”可以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但如果不考虑在虚假陈述揭露日或更正日之前卖出证券所导致的投资损失与虚假陈述之间的因果关系 ,也不考虑诱空虚假陈述与投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 ,将使部分实际受到损失的投资者得不到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94.
俞志勇  曹虹 《南方论刊》2004,(11):28-30,44
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制度,被看作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最有效的法律手段,也是最后的救济手段,理应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中国具有重公轻私的法制传统和资本市场本身发展的不完善性及现阶段具有的体制性缺陷,使得这一问题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同时,诸如红光实业、银广夏等股市大案的发生,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本文对于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比较、我国目前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作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95.
任艳君 《理论界》2002,(6):67-68
证据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对民事诉讼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但如何使这些客观材料进入诉讼程序,进而据以判明是非曲直是一个程序制度上的问题。对此,我国在规定举证责任的普遍原则的同时,设立了诉讼证据保全制度以及法院依职权收集诉讼证据制度,但在此之上却没有再对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方法手段加以明确规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本文试通过对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分析,借以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建议,期望有助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一、证据开示制度的含义及目的 证据开示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各方当事人在审理之前从对方当事人那里获得证言、文件及其他证据的权利和方法。  相似文献   
96.
陈宝军 《天府新论》2019,(4):115-123
推进庭审实质化是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相关研究表明,民事庭审实质化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推进民事庭审实质化,并不一定要改变现有的诉讼体制,它更需要现有庭审制度的落实及完善实施保障,因此可以借助法教义学知识和工具推进民事庭审实质化。法教义学的解释、建构和体系化工具,可以为推进民事庭审实质化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进而促进民事庭审制度的发展,并确保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在法治轨道内运行。按照民事庭审实质化的目标指向,对照我国民事庭审虚化的问题表现,可以从强化法官释明、开展二次争点整理、推进当庭宣判等方面推进民事庭审实质化。  相似文献   
97.
2021年《民事诉讼法》的第四轮修订存在三个新特征。一是授权试点,通过先行授权部分地区试点改革来绕开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争议,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案矛盾问题。二是法院主导,最高人民法院直接主导修法,主要以实用理性而非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作为修法的知识来源。三是快速审议,仅两次审议就表决通过,未对存在争议的草案作实质性修改。理论界基于反馈时间有限、获取信息不畅、发声平台不足等因素在本轮修法中存在“失语”现象。实际上,未来尤其应当在审议环节增加理论界的发声机会,以此帮助立法机关制衡可能存在的部门本位倾向,制定出更合适的民事诉讼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98.
检察机关在提起公益诉讼时往往面临着行政公益诉讼模式抑或民事公益诉讼模式的“两诉”选择困境。然而,单纯地选择行政公益诉讼模式或者民事公益诉讼模式均有缺陷和不足。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也有理念与实施机制等多方面的困惑和难题。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检察机关应当融合行政公益诉讼模式和民事公益诉讼模式的内在制度优势,形成一种以一体化和整体性为特征的检察公益诉讼综合模式。为此,我国通过《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对公益诉讼分别调整所形成的二元立法分离模式有必要加以修正,制定统一的“公益诉讼法”或“检察公益诉讼法”以形成一体化的检察公益诉讼综合模式乃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9.
范文 《现代妇女》2014,(11):173-173
证人作证制度在我国始终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问题,为此《新民事诉讼法》做出了一系列规定,而隐藏在背后的理论难题以及法律实践中产生的种种分歧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0.
吴文昊 《南方论刊》2022,(2):57-58,93
行政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并不合理.深圳地区率先立法明确行政机关有权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但其原告资格的顺位与范围未予明确,呈现职权扩大化的倾向.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具有公益性与刚性的特点,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公共利益.由于诉权基础不足,赋予行政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诉权实际上会对行政权造成冲击.明确行政权与行政诉权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