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5篇 |
免费 | 150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8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535篇 |
人才学 | 26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266篇 |
理论方法论 | 237篇 |
综合类 | 2860篇 |
社会学 | 197篇 |
统计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71篇 |
2014年 | 277篇 |
2013年 | 285篇 |
2012年 | 349篇 |
2011年 | 384篇 |
2010年 | 351篇 |
2009年 | 385篇 |
2008年 | 403篇 |
2007年 | 318篇 |
2006年 | 292篇 |
2005年 | 254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93篇 |
2002年 | 155篇 |
2001年 | 151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992.
本文通过对民间歌舞大赛的历时性考察,论述了广场民间歌舞通过民俗氛围的时空营造、地方民俗节庆时间坐标的确立得到传承与保护,而民俗基因的挖掘使得广场民间歌舞在精神品格上得以自立与舒展,并提出民间文化如何传承的思考。 相似文献
993.
民间信仰不仅成为现代文学"驱妖打鬼"的启蒙对象,而且它是一种潜在反映民众世俗欲望、人性人情的民俗抒写.民间信仰的"现代"文学参与,接续和深化了现代文学幽魅神秘的美学色彩.中国现代文学尝试和探索了民间信仰民俗的、启蒙的、审美的多重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994.
在石峻的学术生涯中,佛教是其研究的十分重要领域。石峻的佛教观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时代背景来看,佛教观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从学术渊源来看,石峻的佛教观受到其师汤用彤的影响;从主体条件来看,与石峻个人的努力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石峻认为佛教的产生是古代印度僧侣阶层压迫欺骗人民的产物;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经历了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共四个阶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从汉代到魏晋、隋唐、宋明清时期的传播发展,最终形成了新时期的佛教观;佛教的基本结构论包括佛教的创始人、基本教义与基本思想等,本质特征是宗教,功能是赞助王化与维系人心。石峻在佛教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是中印佛教的比较研究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同时也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玄学的关系以及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此外,石峻还特别注重对《肇论》的研究。石峻提出的从整个宗教的研究背景去研究佛教的方法对我们研究佛教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晚明才媛学佛参禅之风颇盛,吴江沈宜修为其中佼佼者.出身于佛教渊源深厚的科甲门第,闺阁时期,沈宜修深受家族禅风熏陶,并倾心诗文.于归初期,因受婆母压制,她无奈搁笔,转而究心内典.夫君叶绍袁中举后,她潜心习禅,引领叶氏诸女庭闱唱和,以诗文述佛理,表禅境.生命晚期,至亲接连离世的悲剧人生体验使其诗文呈现出对世间亲情的迷痴,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996.
宗教文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意义郭虹(一)所谓“资源”,不仅仅是就自然资源或物质资源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可能形成需求的事物都具有“资源“性质。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宗教文化亦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宗教文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的意义正逐渐为人们所认... 相似文献
997.
在特殊的时空坐标中,河州八坊人是一个“民俗群体”,并承载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回族民俗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八坊回族民俗表现为:恒定的伊斯兰信仰与变迁中活跃的伊斯兰思潮并存;“回藏”贸易与变迁中的经济“中介者”的被挤压;民间社会组织——“者麻提”在变迁中和国家权力组织各司其职;坚守伊斯兰文化特质和现代化过程中八坊其他民俗的变迁。虽然八坊民俗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排他性和封闭性,但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八坊文化作为一个回族区域文化,同样严峻地面临着被主流文化形态格式化的境遇。 相似文献
998.
城市庙会:人性本质的释放与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丰明一文认为,城市庙会是民间神灵信仰这一民俗学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城市社会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其文化内涵却与传统的乡村庙会有着很大差异,它的实质是代表了一种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特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诉求,体现了人性本质的释放和张扬,从而确立了一种新型的人神关系。 相似文献
999.
赫连勃勃诛焚佛法一说产生于唐高宗朝。此一说法与赫连勃勃令僧拜己相矛盾。究其原因,是由于对刘义庆《宣验记》相关记载的割裂。赫连夏时期,既有僧人和世俗佛教信徒的存在,也有铸造佛像、修建佛塔的弘法行为,更有因战争而激化的的政教冲突。赫连勃勃诛焚佛法一说不符合历史原貌,它是唐初三教论衡的产物。佛教徒为了回应道教的攻击,借用夷夏之辨的方法,将赫连勃勃、拓跋焘、宇文邕等三人归入北方边鄙难化而又诛焚佛法的民族之列,以之与中原华夏文化构成对照。佛教徒的这种论辩途径因受制于唐王朝的正朔论而中途夭折。赫连诛焚佛法就是这一论证的遗存。 相似文献
1000.
佛教初传时期,南方和西域通过不同的途径,依靠各自的传播方式,形成最初的佛传根据地,并继而将佛的信息传递到中原,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向中国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陆路和海路在早期佛教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是同等的,似不必分出孰先孰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