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41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8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318篇 |
人才学 | 28篇 |
人口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620篇 |
理论方法论 | 117篇 |
综合类 | 1486篇 |
社会学 | 172篇 |
统计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212篇 |
2011年 | 226篇 |
2010年 | 219篇 |
2009年 | 245篇 |
2008年 | 243篇 |
2007年 | 186篇 |
2006年 | 202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109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我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纳西象形文字,也叫东巴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在纳西语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是以图像的方法写成的文字[1]。研究纳西象形文字对于研究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宗教民俗、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独特的造字特点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一、纳西象形文字中线形的运用从人类早期的原始绘画到象形文字的创造再到今天的拼音文字,都离不开线形这… 相似文献
32.
33.
34.
在台湾与民俗有关的博物馆有三类,一类是完全以民俗为收藏内容展示的民俗博物馆;一类是以某个专题(如艺术、宗教)为内容展示的专业博物馆,这个展馆也涉及民俗内容;另一类是各县、市、区文化中心的博物馆,内容广泛,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内容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现按类别将台湾民俗博物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5.
“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四川民族地区在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不割断民俗传统的前提下,全域规划、连片推进,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住进了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承载现代生活的新村新居,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用那特色的乡愁味道吸引了八方的游客。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自己的新生活,村民们的幸福故事讲不完…… 相似文献
36.
文章运用2000-2020年广东省广州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统计数据,从城市教育经费、城市卫生医疗费用、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城市科技费用、城市社会保障支出等六个因素对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计量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公共教育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0.37个百分点;对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0.29个百分点;对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0.15个百分点。据此为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语言和方言5600多种。语种和方言密度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尼日尔河流域,约有280种;而语种和方言最多的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在300多万当地人口中竟有1010种语言。在形形色色的语言和方言当中,还有许多十分奇特、有趣的乡土民俗语言。"劳高米拉岛的口哨语言"大西洋东北部的加那利群岛中有个叫劳高米拉的岛屿,是世界上仅有的使用口哨语的地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吹的口哨居然有元音和辅音之分,能够完整地表达所使用的西班牙语。口哨语言不同于说话,不会因大声呼喊而吐词不清,只要能听到口哨声,便能毫不费力地知道对方的意… 相似文献
38.
39.
40.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通史》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立璠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41-42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通史》打破传统文学史单纯依据历史文献的方法与模式,大胆求索民间文学历史发展的多种脉络与线索,一方面在字里行间钩沉、疏证、辨析,一方面采用各种考古、文物材料,同时结合作者所做的社会调查与理论研究,提出"语域"、"神话群"等概念和新说,着力宣扬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勾勒出了几千年来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