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4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81篇
管理学   17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56篇
人才学   32篇
丛书文集   2246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340篇
综合类   4152篇
社会学   31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65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230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435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479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517篇
  2009年   435篇
  2008年   513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潘畅和 《日本学刊》2007,(5):108-115
日本文化发生于分隔、封闭的狭小地域。众多分隔、封闭的生存空间又叠加为整体结构,相互形成对立、排斥、竞争关系,从中引出你我分界的政治逻辑。这种逻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最终导致普遍的、恒定的价值判断的缺失。日本民族在走向"世界公民"的过程中,其特有的民族逻辑将受到世界的评判。  相似文献   
22.
生产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由于马克思并未明确界定这一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构生产方式过程中产生多种理论路径,以阿尔都塞、巴里巴尔与普兰查斯为代表的重构,是其中最具典型的路径之一。这一条路线在重构的过程中,先表现为以多元决定的因果论替代对立统一的辩证因果论,再以权力斗争取代基于生产关系的阶级斗争,最后以话语取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社会形态的赋型。这条重构的路径对批判以第二、第三国际为代表的“经济—技术”决定论有显著效果,却陷入了一种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偶然性”历史观,走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误区,对西方左翼思潮产生了深远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23.
现实社会中有关"荤段子"的"争论"体现了社会学的价值取向,而争论本身已经构成了事件的组成部分,社会学在这场争论中话语实践过程则体现出社会学价值取向与学科实践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24.
尼赫鲁外交思想形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独立后的外交政策深受其开国总理尼赫鲁本人的印度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尼赫鲁的思想观念就像印度本身那样充满了矛盾,可以说是多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混合体,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都在他的思想和实践中有所表现。尼赫鲁外交思想的形成既与他本人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同时也受到了印度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5.
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宁夏山区洼村面临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户稳定增收致富的新要求。基于洼村乡村振兴产业扶贫项目的田野调查发现,地方政府和扶贫单位作为拥有政策资源和话语权的国家身份在基层的代表,使得帮扶农户与政策扶贫项目之间的话语交流身份存在不对等现象,两者在产业扶贫场域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实践路径表述。通过对洼村蘑菇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发展话语"和"隐藏文本"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产业扶贫项目推进中,地方政府、帮扶单位和村干部在获取产业项目资源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之间所发生的"发展话语"与帮扶农户之"隐藏文本"的互动研究。  相似文献   
26.
27.
日常生活中,群体之间或个人因观念、立场、利益、原则目的等不同而引发矛盾或争论,从语言学范畴来看,发生该行为在语言上的表现被称之为“冲突性话语”。“冲突性话语”有其双重性:正面性和负面性。从戏剧语言表现的艺术视角来看,“冲突性话语”有利于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纵深戏剧语言的表现张力。  相似文献   
28.
傅其林 《浙江社会科学》2020,(1):119-131+159-160
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历程进程中的突出成绩,体现了新中国文学理论制度性的定位与规范。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文学理论话语文本,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命题的推进。它从文学观念的提出与中国文学话语范畴的阐释到中国文学经验的渗透与融合,形成了文学知识体系和社会历史机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有机联系,具有历史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9.
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中国在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大国发展中,民族精神的现代构建至关重要.具体路径是培育拥有民族特质的现代文化、培养有容乃大的开放情怀和健康的民族意识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30.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采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间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