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097篇 |
免费 | 2978篇 |
国内免费 | 60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486篇 |
劳动科学 | 665篇 |
民族学 | 13699篇 |
人才学 | 2941篇 |
人口学 | 689篇 |
丛书文集 | 32374篇 |
理论方法论 | 5903篇 |
综合类 | 67519篇 |
社会学 | 10312篇 |
统计学 | 10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089篇 |
2023年 | 2480篇 |
2022年 | 2415篇 |
2021年 | 3261篇 |
2020年 | 2877篇 |
2019年 | 3075篇 |
2018年 | 1180篇 |
2017年 | 2367篇 |
2016年 | 3193篇 |
2015年 | 4714篇 |
2014年 | 9765篇 |
2013年 | 8984篇 |
2012年 | 10260篇 |
2011年 | 10416篇 |
2010年 | 9680篇 |
2009年 | 9869篇 |
2008年 | 10885篇 |
2007年 | 8455篇 |
2006年 | 7199篇 |
2005年 | 6692篇 |
2004年 | 6098篇 |
2003年 | 5473篇 |
2002年 | 4471篇 |
2001年 | 3927篇 |
2000年 | 2850篇 |
1999年 | 1392篇 |
1998年 | 768篇 |
1997年 | 620篇 |
1996年 | 387篇 |
1995年 | 284篇 |
1994年 | 186篇 |
1993年 | 99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桃花源”因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而名满天下,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追寻与考证从来不曾停止过:“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它究竟是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如果真的曾经存在过,那么,它又在哪里呢,它所展示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文化环境?民族学家彭伊立、覃武陵在其父彭泊先生(我国50年代对土家族进行民族认定的先驱之一)民族思想的影响和启示下,对桃花源与武陵蛮的渊源进行深入研究,以失落了2000多年的巴文化为契机,运用民族学的新理论以及考古界、地质地理界和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对“桃花源”这一千古悬谜做出了大胆、独特而合理的推测与解释。本刊曾在2004年第5期刊发过两人撰写的《〈桃花源记〉并非虚构》一文,阐述了“东晋末年我国武陵山区腹地‘武陵蛮’的生活现实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写作原型”这一观点。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争鸣”栏目对彭伊立、覃武陵两位先生近期撰写的该专题系列文章予以连续刊载,希望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42.
试论青海民族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思想是青海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吸取其积极成分,并与先进文化相融合,形成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平台上,经过新一轮的民族互动,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各民族实现了现代意义的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44.
贺希格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3)
从《诗经》到现在的《中国民歌集成》都真实地反映了许多历史故事、人物及人民的生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风格及丰富的内容,了解和学习民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形式和风格,更重要的是深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一种不屈、乐观和奋发自信的民族精神,了解和学习民歌是陶冶情操,加深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5.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区是格萨尔故里,也是《格萨尔》英雄史诗发源地。文章对康区为何会成为《格萨尔》史诗的发源地以及该史诗在藏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精神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康巴人总体上具有个性张扬、强悍和善于开拓进取的性格特点,而造就康巴人这种性格特点的一是康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二是康区种族与文化的多元性,这也是《格萨尔》史诗产生的土壤。《格萨尔》史诗不但与康巴人的个性特点息息相通,且代表了藏族文化中对人性的颂扬和肯定的一面。藏族文化中有两个鲜明的层次,一个是对神的信仰、敬畏和服从,另一个是以对英雄的赞美而体现的对人性的颂扬,前者以宗教为代表,后者则以《格萨尔》史诗为载体。可以说,正是《格萨尔》史诗的产生使藏族文化的结构达到了一种完善和完美的状态。故《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文化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格萨尔》史诗对英雄的赞美和对人性的颂扬与肯定,也正体现了康巴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7.
48.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以对临夏市的调查为视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夏市作为西北民族地区的一个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其民族关系也会受到影响.针对临夏市的实际情况及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我们选取临夏市城市化进程中变化较大的几个变量,即民族居住格局的变迁、人口流动的影响、民族通婚的增减以及宗教因素,作为研究重点来衡量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临夏市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结论,并归纳出城市化进程中临夏市的民族关系具有主从性、敏感性、易发性、历史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最后提出临夏市各族群众必须解决自身的定位问题,建立临夏市和谐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转机制. 相似文献
49.
爱唱歌的达斡尔姑娘
梦迪的家和大部分北京人家看似没太大的区别,装修大方温馨,收拾整洁利索。和别的北京家庭不同,厨房中永远飘荡着奶茶的浓香,和她婉转悠扬的歌声融合,一点点的渗透到你的心里,让人如同坐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芳草地上,看着那个灵秀的达斡尔姑娘走来。 相似文献
50.
2005年10~12月,法国发生穆斯林族裔青少年为躲避警察而触电身亡导致的族群骚乱,造成大面积的社会动荡和财产损失。此后,比利地、澳大利亚也发生了类似的族群骚乱,这些以民族问题为核心的骚乱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凸显了全球化时代人口流动带来的利益冲突、文化冲突等问题。我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长,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值得重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国外发生的这些骚乱背后的折射的利益冲突和文化适应问题,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