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397篇 |
免费 | 2542篇 |
国内免费 | 73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486篇 |
劳动科学 | 665篇 |
民族学 | 13699篇 |
人才学 | 2941篇 |
人口学 | 689篇 |
丛书文集 | 32374篇 |
理论方法论 | 5903篇 |
综合类 | 67519篇 |
社会学 | 10312篇 |
统计学 | 10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089篇 |
2023年 | 2480篇 |
2022年 | 2415篇 |
2021年 | 3261篇 |
2020年 | 2877篇 |
2019年 | 3075篇 |
2018年 | 1180篇 |
2017年 | 2367篇 |
2016年 | 3193篇 |
2015年 | 4714篇 |
2014年 | 9765篇 |
2013年 | 8984篇 |
2012年 | 10260篇 |
2011年 | 10416篇 |
2010年 | 9680篇 |
2009年 | 9869篇 |
2008年 | 10885篇 |
2007年 | 8455篇 |
2006年 | 7199篇 |
2005年 | 6692篇 |
2004年 | 6098篇 |
2003年 | 5473篇 |
2002年 | 4471篇 |
2001年 | 3927篇 |
2000年 | 2850篇 |
1999年 | 1392篇 |
1998年 | 768篇 |
1997年 | 620篇 |
1996年 | 387篇 |
1995年 | 284篇 |
1994年 | 186篇 |
1993年 | 99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傅斯年的“新潮”文化思想是五四新文化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他的文学革命主张、倡导汉语改用拼音文字、致力改造国民劣根性等三个方面 ,可以勾勒出他在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6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是在民族心理基础上的升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然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对民族心理进行优化。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心理品质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摈弃不良的落后的民族心理糟粕。 相似文献
63.
赵建军 《人口传媒(关爱女孩行动)》2004,(4):7-7
近日.省人口计生领导组发出通知.在全省启动实施“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并确定平遥县、孝义市、盐湖区为省级首批试点,同时要求各市地都要开展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从政治,经济,宗教,语言等各方面分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从弱势向强势转化的过程及其对阿拉伯语传播的作用;探索了阿拉伯民族与被征服民族的历史渊源,阿拉伯语与闪含语系及其他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对传播阿拉伯语的影响,同时还通过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特别是满族入主中原后被汉文化同化的比较,进一步剖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语广为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65.
文化对人的塑造表现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的社会化将有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人的社会化将有不同的取向;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中,人的社会化将有不同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后现代文化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对中国当代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引导青年学生走正确的社会化之路。 相似文献
66.
67.
68.
山西省属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第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而且第三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那么如何开辟第三产业的新领域呢?一、家政服务业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家务劳动社会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但山西省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这些劳动如收拾房间、洗衣、做饭、辅导孩子做功课等并不复杂,但是很琐碎,它会消耗人的很大精力。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务是由女人来做的,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因为那时女人是不外出干活的,专事家务,即所谓“全职太太”。现在则不同了,女人和男人同样在外工作,且活儿干得并不比男人少,但… 相似文献
69.
汉代教育是汉代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它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汉代教育对社会影响的最主要表现是:汉代官吏的群体知识化和由此导致的儒者官吏对儒家政治、经济、文化理想的自觉实践;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全民共同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0.
陈继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运用文学—文化批评的方法,试图重新阐释沈从文创作的意义。文章在较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了沈从文创作“怀乡”的文化渊源及其艺术实践,并在20世纪世界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对沈从文重建“精神家园”的文化选择作出了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