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881篇 |
免费 | 2392篇 |
国内免费 | 65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607篇 |
劳动科学 | 610篇 |
民族学 | 12776篇 |
人才学 | 2395篇 |
人口学 | 698篇 |
丛书文集 | 29276篇 |
教育普及 | 1篇 |
理论方法论 | 5248篇 |
综合类 | 59667篇 |
社会学 | 8616篇 |
统计学 | 103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039篇 |
2023年 | 2359篇 |
2022年 | 2278篇 |
2021年 | 3011篇 |
2020年 | 2558篇 |
2019年 | 2776篇 |
2018年 | 1070篇 |
2017年 | 2077篇 |
2016年 | 2841篇 |
2015年 | 4136篇 |
2014年 | 8708篇 |
2013年 | 8043篇 |
2012年 | 9211篇 |
2011年 | 9227篇 |
2010年 | 8581篇 |
2009年 | 8744篇 |
2008年 | 9542篇 |
2007年 | 7514篇 |
2006年 | 6372篇 |
2005年 | 5921篇 |
2004年 | 5430篇 |
2003年 | 4965篇 |
2002年 | 3963篇 |
2001年 | 3516篇 |
2000年 | 2510篇 |
1999年 | 1233篇 |
1998年 | 668篇 |
1997年 | 571篇 |
1996年 | 342篇 |
1995年 | 245篇 |
1994年 | 155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李继兵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134-137
通过回顾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状况,总结校园文化潮起潮落的主要原因,分析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的关系,探寻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律,认为校园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2.
何伟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15-18
民族政策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活动,人们才能判断某一项民族政策本身的价值,从而决定民族政策的延续、革新或终结. 相似文献
43.
44.
45.
王斯妮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45-147
探讨了英汉隐喻的文化内涵问题。通过探寻英汉隐喻受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蕴涵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揭示出隐喻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也由此透视出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6.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 发展,同时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 弘扬。具体说来,“一国两制”建构中华大文化的理念,体现了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的时 代价值,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 对统一的追求,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理想模式产生共振效应,表现了“和而不同”、容纳百川的气 概,集中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精神,让中华和合文化大放光彩;“一国两制”对一国四地全体人民福祉的 深切关照既与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合理内质相互贯通,又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能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找到源头活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 化和民族形式的最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47.
《围城》比喻的审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之所以精湛,不仅因其丰富多彩,更因其意蕴深邃。它蕴涵着汉民族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精警的隐喻结构与通脱的哲理内涵,虚实相涵的哲学理念与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具象的思维方式与“立象以尽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8.
1964年,让·皮埃尔·昂格鲁米先生就被派驻北京。4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法中两国的友好与合作工作。现在他又担任法中文化年混合委员会法方主席。与法中两国间的关系更紧密。趁他来华之际,我们在北京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49.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障碍及其克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不同、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思维的方式和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因而常常导致移情的失败,以至于不能达到有效交际。鉴于此,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克服从自身文化的角度与解读他人言语与行为的倾向,深刻认识文化元素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观念上自觉地建立两种文化的协调机制;立足实践,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模式、语言交谈等方面的差异;通过鉴赏文学艺术,重点掌握与我国文化风俗的不同之处,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 相似文献
50.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本文论述了民族精神的概念、内涵和价值,浅析了在研究生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