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69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453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143篇
社会学   55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王绩是初唐第一诗人,也是开盛唐诗风的第一人。近年来,学术界对王绩诗歌的研究已渐趋深入和完备,但对其文章的研究却依然寂寥。实际上,王绩的文章和诗歌一样,承六朝、启盛唐而独立于初唐文坛,其在唐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2.
文章基于陕西省白水县的农村反贫困实践探索,从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探讨经济赋能与社区融合干预对于残疾人脱贫发展的意义。 这一反贫困实践案例显示,贫困者的生计发展嵌入在其家庭及社区的关系性脉络中,依托于残疾人互助合作社的社区融合介入,有助于残疾人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赋能,提升残疾人生计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本地社会组织在残疾人反贫困中发挥关键作用,社会组织的能动性发展促进了多主体合作参与的贫困治理,也带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在反贫困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3.
巴拉根仓作为蒙古族民间故事中的经典机智人物形象,由底层劳动人民群众塑造,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从人物性格特征上来看,巴拉根仓在智力方面是机智与蠢笨的统一体,具有诙谐幽默的气质,而品行上则表现出善与恶的反差。巴拉根仓的形象具有丰富性和真实性,贴近草原民众的生活。有关巴拉根仓这一形象的社会语境与文化涵义,首先,应认识到巴拉根仓身上折射出的底层民众对权力的反抗精神;其次,巴拉根仓所具有的幽默诙谐是源于蒙古族人民心理结构中的"喜剧意识";最后,巴拉根仓离经叛道的行为特征实质上是民众"狂欢情结"的展演,是民间对官方颠覆倾向的体现。  相似文献   
84.
东汉傅毅《舞赋》是我国传世最早的舞蹈表演艺术专论。它用细腻生动的文字、丰富生动的形象阐明了舞蹈艺术的功能,描写了汉代流行的般鼓、长袖舞,记载了民族舞蹈成熟时期的风貌。《舞赋》标志着汉人对舞蹈表情功能和民族形式的自觉探讨,意味着东汉时,我国舞蹈的民族气派真正确立,舞蹈挣脱了政教束缚,走向了独立。  相似文献   
85.
赋体原始的解读,众说纷纭,或源于《诗》,或源于《骚》,孰是孰非,未有定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要查考“赋”之本义,探究赋文的发展脉络。“赋”的造字应属形声兼会意,原指与戎事相关的军需财物。由于其敛取方式需要实物的铺展陈列,于是有了“赋者,铺也”的思维概念。随着时代发展,这一思维模式逐渐横移至法令、言辞、音乐等相关领域,产生了“敷布其义”“铺陈其言”“不歌而诵”等不同的“赋”义解读,也生成了铺陈直言的修辞手法。战国后期,以荀况《赋篇》为契机,修辞之“赋”演变升格为文体之“赋”。其后,在众多文化元素的影响催化下,以“铺陈”为本色的赋文不断发展演进,陆续生发出骚体赋、散体赋、骈赋等不同的赋体文类,完备了赋的文体概念。  相似文献   
86.
清代是中国赋学的集大成期,是对历代赋学的总结与发展。清代赋学繁兴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外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二是赋体自身的更化。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科举试赋制度,尊体意识与乾嘉学术的影响等三个层面作出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7.
《东京赋》“中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词典》里的词条“中畋”引唐张铣注《文选》,释为“在狩猎之中”。文章认为《汉语大词典》对引例的理解和词义的概括均有不妥,同时引例自身存在注释不当的缺陷,文章以《文选注》等有关古籍资料为依据,利用文字训诂和古书记载相互印证,对《东京赋》里的“中畋”词义进行探究,确认“中畋”非“在狩猎之中”义,而是“用于畋猎的良马、好马”。  相似文献   
88.
中晚唐盛极一时的咏史诗发展到晚唐后期,逐渐形成一些固定的套路。当咏史诗日渐失去其活泼的诗思与多样化的风格时,咏史赋却借助其文体优势,宛转敷演,唱叹多情,回归于诗,完成了富于积极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89.
王勃《寒梧栖凤赋》在赋学史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它是见于载籍的初唐较早的标题限韵律赋,其赋体裁和题材在律赋发展史中的作用还尚未为人揭示。其题材与初唐及兹后的以经史为重的律赋倾向不同,可谓去经向情,体兼骈散。从美学意象说的理论角度来看,王勃此赋对“凤”“梧”题材的美学意义的揭示,可谓独树新风。  相似文献   
90.
论及先秦赋,有的将《楚辞》中包括《天问》《九歌》在内的全部作品皆划入其中。论及赋的源头,有的认为来自行人辞令,而大部分是据"赋者,古诗之流也"及"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的概念空泛加以推论。本文认为应根据已定型的汉赋的几种体式,分别探讨其源头。实际上骚赋、文赋、诗体赋和俗赋在战国之末都已形成。屈原在西周末年以来诵诗的基础上,吸收楚民歌的特征创造了骚赋和诗体赋。作为赋的主体的文赋,过去学者们或以为出于诸子,或以为出于行人之官,实际上其文本来自议对和行人辞令,但由应用文字而转变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同瞍矇的赋诵活动有关。是瞍矇选择有意义的议对和辞令,整齐其语言,使之更便于赋诵,从而促成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除文献记载之外,先秦时较早的赋体作品中常以师旷为主要人物,也说明这一点。俗赋的题材则取自寓言和传说故事,它的形成同以表演、说笑愉悦人主和贵族的俳优有关。战国时淳于髡所编《晏子春秋》中有不少近于俗赋的作品,有的甚至传至汉代以后,在唐代俗赋作品中也得到反映,便是证明。瞍矇和俳优是先秦时代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赋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