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81.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神秘主义的色彩。作家的笔触由广袤的现实主义天地扩展到了未知的神秘主义天地,意味着本土文化意蕴的开掘和文学想象力空间的开拓。《山本》中的神秘主义书写是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中表达了万物有灵的朴素信念,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不过,神秘主义的过度书写容易造成对读者误导,削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宿命论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82.
讨论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民间文化形态的复杂性,是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前面临的,创新传承理论建构的方法论选择难题。钟敬文先生从人类学、社会学等多视角"文化考量"中国传统文化,从而精彩提出"三层次结构"的民间文化形态说,其民间文化概念提出的思考过程说明,文化形态学方法论原理具有特别的理论穿透力。但这个理论不分时代语境的混同使用,会造成当下民间文化形态的误读。  相似文献   
83.
沈从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肯定女性才貌、智慧、品德和贡献用力最勤、成果最多的作家.他塑造女性形象,总是将其置设于广阔的民间社会语境中,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具体的人和事,在生命的流动中展示女性的身心状态和精神风貌.他笔下各色各样的城乡女子,为女性画廊增添了别具一格的时代风韵,构筑了沈从文小说鲜明的美学特色,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4.
85.
<正>本文以近年来我国非官方行为体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团体、教学机构、等几个方面作出阐述,并对中国的非官方行为体发展对外交流的局限性作出分析。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对如何通过非官方行为体发展文化外交提供更加广泛的决策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6.
一手挥笔著文,一手泼墨作画 冯骥才在文化上的卓越建树和知名度,通过下面一串惊人的数字,便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87.
民间文化资源是发展河南省民间文化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造特色品牌.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高度重视民间文化原创.立足现实、抓准定位、提升品位。加强我省民间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和品牌化的关系.政府推进和民间运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8.
洛阳平乐正骨已经被收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知识”(5项)中。因此,在文化视角下对“平乐正骨”进行溯源考察,以使其成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整合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并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范本。  相似文献   
8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民族民间文化开发和传播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不正当竞争现象时有发生,现行法律体系对其规制明显乏力。建议完善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充分发挥其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习字蒙书是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教材。先秦至六朝,字书因书体演变较快而频繁出现,唐代后,基本书体的稳定使新字书的出现减少。近代流行的《上大人》蒙书始见于敦煌写本《上大夫》,且见引于晚唐文献,可知其起源于唐。其内容在宋元又小有改、补。宋明人解其文字为言儒门之事,附于其后而并行的《上士游山水》、《王子去求仙》诗,则言道门之事;蒙书的思想是儒道结合的。而且,为勉励学童,蒙书中还有“立行方回也,文才比仲壬”的励志性诗句。明清人对此蒙书的文字之意多不能解,但此蒙书又从唐到清末,一直盛行于民间;它在意义失落的情况下而能流行久远广泛,正体现其作为小传统的“长时段史”或“无意识史”的事物,有变化极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