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1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90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贵州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比较丰富的素材,创作了民间文学,虽非纯文学,存量少,传承难,但它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具有文艺价值、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研究畲族历史与社会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02.
《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阿诗玛》整理改编的历史梳理出发,认为更多的学者只是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民间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态度形成了当今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两大取向一是普同性倾向,漠视民间文化现象的地方性特点;一是社会进化论的线性视野,在潜意识中将民间文化看作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作者认为应关注民间的、边缘的或者地方性叙事,既是对历史和当下文化的一种实证态度,也能使不同的文化形态获得各自的生存空间,共同构建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503.
海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特色课题 ,《五指山风韵———海南少数民族文学探析》以较为宏大的篇幅 ,从总体上对海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作出全景式的扫描和评价 ,初步建构了一个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 ,成为海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不可多得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504.
十七年东北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时代的波峰浪谷 ,在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创作背景下进行了艰辛的艺术探索 ,并在现实主义叙事、北大荒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学创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十七年东北文学在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有机交融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审美底蕴  相似文献   
505.
辽西蒙古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丰富多彩,对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其现状不容乐观。针对此种情况,各级政府应增加政策性的关注与资金的合理投入;增加静态基础之上的活态抢救与保护;鼓励多元文化互相融合,相互借力;鼓励传承群体及传承技术手段的多元协作组构;保护传承媒介---语言文字的兼容互补;以精品为保护传承整体工作造势,以此加大对辽西蒙古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力度。  相似文献   
506.
王锺陵 《学术研究》2002,6(12):109-114
“文学民间源头论”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个理论,它的一条直接的形成路径来自于京剧的雅化及新文化人士对京剧雅化的批判。瞿秋白将阶级剥削理论运用到中国戏曲史的分析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史观;鲁迅对雅俗关系的阐述则相对深刻和全面,他反对的是文艺的士大夫化。然而在阶级观念日益膨胀的时代,简单的占有论被当成了文艺雅俗关系的全面理解,最终在文艺大众化、民族化思潮的推动下,形成了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正统和主流的文学史观。“民间文学源头论”不仅将文学形式的产生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还对雅俗两类文学的关系作了线性的、狭隘的理解。  相似文献   
507.
20世纪民间文学理论本土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波 《兰州学刊》2005,1(6):280-282
20世纪的中国民间文艺学,从翻译引进西方民俗学理论,到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思想,再到80年代后期以中国材料印证西方的解释系统,体现出以西方民俗学为推力、为圭臬的价值取向.但西方民间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水土不服"的深在症状逐渐显露,中国的民间文艺学在新的世纪中迫切需要脱离描红阶段,走向了本土化的自觉.  相似文献   
508.
各国立法及理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存在极大的争议,从分析这些争议入手,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应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提供积极的法律保护,并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界定、权利主体的界定和权利保护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09.
民间文学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其中包含大量的民俗信息 ,具有民俗志的价值。尽管早期的民俗学者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具体研究中对之加以利用 ,但是 ,他们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即民俗是以生活的面貌出现在民间文学文本之中的 ,而不像在民俗志中那样成为榨干了生活汁液的民俗图式。一方面 ,民俗在民间文学中常常显得比较琐碎或隐藏在文本的背后 ,甚至被重新解释成为附会之说 ,而不像民俗志那样详尽而明了 ;另一方面 ,民众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及其置身于其中的生活情境等都能够在民间文学文本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弥补了民俗志缺乏对民俗主体和生活情境的关注之不足  相似文献   
510.
论玉皇文化的起源、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皇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丛。从其起源、结构与功能看 ,它的发展经历了魏晋以前的准备期、宋代以前的滥觞期、宋代至近代的繁盛期和当代重组期。它的结构主要有内隐的信仰系统和外显的表象系统两大部分。玉皇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功能 ,主要是寄托宗教情感、整合信仰体系和积淀文化成果。它在整合中国神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