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0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8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40篇
人才学   72篇
丛书文集   2310篇
理论方法论   233篇
综合类   4466篇
社会学   288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348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83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539篇
  2007年   474篇
  2006年   410篇
  2005年   390篇
  2004年   373篇
  2003年   293篇
  2002年   341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文学欣赏是读者的再创造.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文学欣赏中,读者既是主体又是对象.作为主体,读者是作品价值的见证人和确认者;作为对象,读者被作品所创造.见证人、确认者与再创造是不同的,过分强调读者的再创造,会导致文学欣赏中的主观倾向和忽视对作品品味的要求.  相似文献   
22.
任增强 《阅江学刊》2010,(6):136-140
西人早在18、19世纪便接触到中国道家经典《老子》与《庄子》,但对其中美学思想之阐发则是20世纪之事。美国学者对先秦道家美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道家美学与浪漫主义、道家美学中的"与道合一"说、"神"的观念、道家言意观、美学思想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之意义。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中西比较的视野有别于国内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3.
网络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泛的应用性.但其负面效应也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其物理学与美学的双重特征、审美形象性、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审美情感的差异性等,使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并存.如要实现网络文化内涵与实施对策的创新,就应在强调网络文化重要价值的同时,要尽最大可能将传统文化的注重人性化的零距离的理论与实践融汇其中;在运用网络手段的同时,要调动一切因素来削弱网络由于机械化、格式化等带来的人际间的隔阂;要尽最大可能消除由网络虚拟化所带来的人格面具化,将真实、自然的审美观融化在网络文化中.  相似文献   
24.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美的本质是中外美学思想的共同点。该文试图从中外美学思想的不同论述中,找到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或统一性,不言而喻,这种统一性便代表了人类对美的本质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25.
理论与创作风貌:新时期流行歌曲的嬗变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的流行歌曲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与以前的歌曲创作相比,在各方面都显现出鲜明的变化。木文从理论观念、演唱形式、音乐美学风格、精神流变等角度描述了其嬗变轨迹,从较为宏阔的视野中揭示了新时期以来的流行歌曲的特质与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26.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主人公那喷涌的泪水流泻自觉醒的灵魂深处。那泪水是对封建文化和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崛起的象征。  相似文献   
27.
张晶 《天府新论》1999,(6):66-69
“体物”是一个很有理论价值却又被忽略的重要命题。它与“感物”之说有密切的联系,却又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展示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不同趋向。“感物”说着眼于客观外物对创作主体心灵的触引感发,引起创作冲动。而“体物”说则侧重于艺术传达过程。它更注重的是对客观外物形貌的描绘予摹写。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加进了审美体验论的某些内涵。“体物”说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递嬗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即对“体物”说的内涵及其发展作初步的探索。一“体物”说最早见于陆…  相似文献   
28.
史修永 《天府新论》2006,(3):142-145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构建和谐社会既符合人类美好理想和中国传统精神,又与马克思所倡导的“按美的规律创造”的实践原则一脉相承,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水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美学境界,因此,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美学根据和内涵。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是古典美学精神创新实践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的当代发展,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价值坐标与实践的尺度,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9.
毛泽东从美学角度,论述了文艺作品的接受者的位置、范围、作用。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他们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人。接受者在审美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没有接受者也就没有文学;文艺作品能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的反应与评判;接受者对文艺作品起着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接受者对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检验,接受者期待视野发生变化,文艺作品必须不断适应这个变化,并在创作中体现这个变化,接受者影响文艺作品的再生产。创造者有一个情感移向的转变及世界观的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30.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非常出名的四川宜宾民歌,其歌词朴实、凝练,旋律优美,词、曲结合完美,感情含蓄真切,唱起来非常动听感人,已成为很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在美学方面,这也是一部值得挖掘的作品。它蕴涵了多种形式和形态的美,同时也包容了很多美学思想。如何挖掘这一短小作品美的内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试从七个方面、两种形态入手,同时结合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来剖析该歌曲所蕴涵的艺术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