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43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就《水浒传》而言,至少存在3个时间概念:事件发生的北宋;作品产生的元末明初;读者所处的时代。空间与时间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如果不能充分了解空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混乱。黄河在宋元之间泛滥频繁,下游河道变化巨大,淤埋城镇村庄,改变平原水系道路。《水浒传》中不具体叙述地理位置,显示了作者的明智;而少数看似不合理的行走线路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如元末明初从江州至开封完全可以在梁山作水陆换行,这与当时黄河、运河的状况相符。因此,传统文化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2.
73.
宋江是《水浒传》中塑造的"义胆包天、忠肝盖地"的英雄。虽然人们对《水浒传》的主题有多种解说,但主流观念仍把宋江看作小说的核心人物。在《水浒传》的诸种续书中,俞万春的《荡寇志》因对水浒英雄持否定态度,故对宋江这一领袖人物形象进行了重塑。考察发现,作者有意将宋江形象进行丑化,使其由英雄变为强盗,由豪侠变为土匪,由好汉变为恶贼,由福星变为灾星。这种重塑反映出时代的文化及作者独具匠心的小说创作。因此,探讨宋江这一人物形象在不同创作观念的作家笔下的异样书写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4.
如何看待梁山好汉的暴力行为?这是明清以来就争论不休的老话题。本文以为应从四个方面加以理解这个问题:一是水浒世界的乱砍乱杀现象是正义集团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二是梁山好汉的暴力倾向是黑暗专制社会的产物;三是“替天行道”决非一块空招牌,不能否认水浒世界主流的正义性;四是《水浒》渲染血腥场景带有迎合市民审美口味的成分。  相似文献   
75.
《南都学坛》2019,(4):46-51
水浒传》作为累积型的小说创作,是由不同地域的书会才人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具有表演性质的话本、唱本聚拢而成;在其话本、唱本的阶段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水浒故事能够经过长时期的演绎与演进,终于成就这样一本大书,一定有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与核心理念,那就是忠义。《水浒传》文本体现的表演性质和说唱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水浒传》文本中处处表现出的说书口吻与说话色彩;二是《水浒传》文本中虽然历经多重删削但仍大量存在的韵语骈文,主要是对山川景色、人物装扮、事物情理等,进行描摹、刻画、抒情;三是《水浒传》文本中出现的不少的"隐语""偈语"。当然,今天我们看到的《水浒传》除仍然带有鲜明的说唱色彩外,还存在着一定的结构罅隙与情节矛盾。  相似文献   
76.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也是褒贬不一、争议较多的人物形象。本文选择对宋江这一形象进行研究,首先,对宋江的生平进行概述;其次,对宋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宋江这一人物性格矛盾性的评价。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宋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77.
《南都学坛》2017,(4):44-48
水浒传》一百回用"茶"字有四十余回200余次,仅次于"酒"。《水浒传》写酒之精妙已多有学者讨论,其写"茶"的热心与手段,不在写"酒"之下,却少有人评说。《水浒传》写"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风流‘茶’说合",即男女间由茶而传情;二是情节"茶"转换,即以吃"茶"为转捩之机,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实现故事的曲折发展。《水浒传》这种大量的"茶"叙事艺术,有其可能的文化渊源,有时代的、地域文化的、婚姻与茶文化的影响,并与禅宗"吃茶去"偈语等相关联。  相似文献   
78.
水浒传》有简本系统和繁本系统两大版本体系。几十年来,究竟是简本先于繁本,还是繁本先于简本,争论不休。本文运用版本遗传的特点,详细分析了一些简本和一些繁本的版本异同点,判定《水浒传》双句回目定稿本为简本与繁本的共同祖本,为最后解决简本与繁本谁先谁后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日复 《中华魂》2011,(8):50-51
《书屋》2010年2期刊登了刘再复近二万字的长文《社会性“造反有理”批判——〈水浒传〉小逻辑质疑》.文中虽然笼统地宣称作者并非否定一切造反、并非否定许多革命包括暴力革命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80.
陈洪绶《水浒叶子》当属《水浒传》乃至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的典范,但小说与图像之间并非简单的“再现”关系。孙二娘在《水浒叶子》中首先出场,《水浒传》小说正文将其塑造成美丽的“鬼母”,插增诗词却把她描述为不堪入目的“夜叉精”。对于小说正文及其插增诗词对人物反差巨大的造型描述,陈洪绶的图绘并没有单纯摹仿文学语象,而是撷取孙二娘缝制用于盛放度牒的锦袋这一细节,并沿用了自己在观音题材人物像方面的惯习。进一步研究表明,《水浒叶子》的独立叙事仅仅是相对而言,因为在没有榜题提示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图像无法唤醒读者关于《水浒传》的叙事记忆,这种叙事逃逸最终导致《水浒叶子》“仅仅成了故事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