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居里夫人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她于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与她刻苦学习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2.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于寒门的孩子深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因此在学习上就加倍努力。我的女儿就是这样,每当我劝她注意休息时,女儿总是轻轻一笑说:“爸,我不累,人生能有几回搏?爱拼才会赢!”  相似文献   
63.
我始终坚信天无绝人之路,但我自己必须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战胜自己的怯懦的心。 ——商雪飞在参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时的自强感言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湖南省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实施求学满意度问卷调查,在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角度,较系统地分析了造成高职院校学生求学满意度低的原因,对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学生求学满意度、增强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5.
朱建国 《经理人》2007,(3):101-101
前些年,MBA很火。近几年,EMBA更火。作为一名外企管理人员,本人分别在两者最火的时候,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念过MBA,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念EMBA,属于一个求学经历比较独特的人。在名校、MBA、EMBA等火爆字眼和光环的背后,到底能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呢?  相似文献   
66.
新月派核心人物徐志摩的早年求学行实,仍有一些重要细节尚不清楚或存在争议,有考辨之必要。依据《府中日记》和郁达夫、蒋复璁等当时人的回忆,可考定徐志摩1910年春入读杭州府中。据新发现的《沪江大学1917年年刊》《沪江大学、道学书院合章》《天籁》和徐志摩在北洋大学就读的学籍档案等文献,可考定徐志摩入读和离开沪江大学的时间、入读该校正科、在沪江大学成绩单为真实等史实。徐志摩早年求学行实的考定说明,他在1918年夏出国留学前,不但在府中时期就喜爱阅读小说、开始诗歌创作、发表文章,而且沪江大学时期他对文学的兴趣未减。这些早年求学时的经历、兴趣和取得的成绩,为徐志摩后来从事文学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他在剑桥时期开始迸发出文学创作热情的背景。  相似文献   
67.
根据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家应为助学贷款提供担保和开放银行市场,并发挥监督作用;社会要高度关注高校的贫困生,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学校要做好贫困生的教育与引导工作;家庭要改变消费观念,贫困大学生要自强不息,勤奋求学.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8.
费劲人生     
小丘有些不平,对于他的人生。比如求学,他经历的失败总比别人多一倍,高考考了两次,考研考了两次,四六级亦如是。 工作也不算顺利,小丘当过两年老师,虽说转型成功做了编辑,但之前的工作经验全浪费了。最近去应聘,面试小丘的人不过比他早入行3年。  相似文献   
69.
2015年9月,河南省新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中队增加了一名编外队员,他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但是不穿消防服,他就是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大厨"的新乡技师学院学生康森平. 康森平,一个18岁帅气阳光、总是梦想成为一代"厨王"的男孩.为了学习到过硬的本领,他2014年专程从焦作来到新乡技师学院烹饪专业求学.经历了一年的学习历练,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靠着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康森平开始在同学中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70.
塞音  宝成 《老年世界》2014,(17):4-7
金琦,1924年出生,90岁;李然一,1923年出生,91岁。他们的友情可以追溯到十五六岁的少年时代。那还是在抗战时期,为求学,他们相识于国立绥远中学,在满腔热血的年纪,播下了友情的种子;参加工作后,他们彼此挂念扶持,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凝练了友谊的真诚;工作调动,住址搬迁,他们最终远隔两地,断了联系,岁月沧桑检验了他们友谊的深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