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0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63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631篇
社会学   174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本文把二元实二次型的分解公式推广到n元实二次型,得到比较简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2.
论学术求真     
学术求真从方法上说,要克服原始思维方式,注重理性思维.从思想上说,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服从真理,决不盲从.从学风上说,要力戒学术浮躁.  相似文献   
173.
王建力教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3):F0002-F0002
王建力,1961年出生,浙江诸暨人,教授,中共党员。现任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浙江省重点学科《计算数学》的学科负责人。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高等数学》等。  相似文献   
174.
祭祀是《诗经》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识形态.分析研究祭祀诗,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祭祀诗思想内涵的分析,试图阐明周人尊天命、敬仁德、尚英雄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5.
谭嗣同提出名实观是为了突破过时的纲常名教对体现资本主义文化的名词、概念的禁锢。他的名实观体现在:名词仅仅是人们对对象的随意命名、名词没有对应的实体。这种名实观没有搞清语词之名和概念之名的区别,基本上是错误的。为摆脱旧名对发展变化了的现实的钳制,他提出了“破对待”的相对主义正名方法,并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事物大小的相对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谭嗣同相对主义“破对待”的正名方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正名方法是“变名符实”。谭嗣同名实观的现实启示:一是变名符实,促使过时的旧观念改变以适应发展变化的现实;二是充实符名,将现实中扩充了的内涵对应的对象加入概念的外延中,使之名副其实;三是循名责实,通过实践创造出与新概念内涵相符合的物化对象。  相似文献   
176.
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根本的改革。同时,有效职业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本文针对电子类专业,探讨了在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7.
正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传播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各种文化的交融、交锋、激荡,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态。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  相似文献   
178.
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先秦诸子用艺术作譬喻来说明他们的哲学思想,反过来,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也起很大影响。我们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即虚和实的观念并结合这一观念在后来艺术中的发展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79.
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风格。文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笑料这是巴蜀式的“调笑风格”,经由区域文化的塑造,现代四川作家较多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因而表现出了与京派作家相近的幽默追求,但与之同时,他们又饱含了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并由此实行了对区域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80.
考“尚”     
“尚”是一个本义失落的字。在古文中,“尚”、“上”相训,二者都是指事字,在“高”、“尚”、“上”三者比较中,“上”又是“尚”的亚状态,它仅仅指地平面上的物,后成为一种泛指,初义比“尚”又低了一个层面,但二者的确指性都是明了的,虽然高度不同,一在屋脊之上,一在地上,但上部的位置都是一致的,故而能互训。明白了“尚”的高度性指示性质,由“尚”转化的意思就比较易于理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