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4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学的体认。有鉴于此,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邀请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12卷24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这部《中国宗教文学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清理包括道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在内的宗教徒的文学创作通史,也是国内第一部兼含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西南少数民族语种在内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经过5年的酝酿,在清理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主要内容、写作体例等展开了认真思考,现发表一组笔谈,恳请各位学界前辈、同道多提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72.
为了客观地评价晚唐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对它的“通俗”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认为,“通俗”作为胡曾《咏史诗》最突出的艺术特性,既成就了它在蒙学史、文学史上的地位,又使其成为后世恪守雅文化传统者围歼的口实,使其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影响渐趋微弱,以致于无。分析结果表明,“通俗”造成的诗歌本身不可克服的艺术缺陷是其影响力渐小的内部原因,而社会教育水平的发展、受众心理的变化、小说文体的发展等,则是其影响力萎缩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73.
从事唐代吐蕃研究者所参考的基本史料中有不少失实之记载,惜至今仍未见有此方面之专论,仅散见于各类藏学的研究成果之中,且仍有前人时贤所未发现之错误,亟待修正.本文采用史学方法,兼取人类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之观点,以记载唐代吐蕃的诸基本史料,就唐代吐蕃社会文化的各个主题,诸如族属、国号、饮食、居住、文字、礼仪、妇女及政问题、宗教信仰及政教相关问题姓氏及身份分类,以及伦理亲情等,先撷录各书记载,再以唐代吐蕃所遗留的第一手史料--吐蕃金石铭刻及敦煌古藏文卷子、后期藏文文献(如<贤者喜宴>等),并参酌当代西藏社会的生活习惯、文化礼俗及民情风俗等,作为考据时之依据,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74.
在汉文化圈中所谓的"西学",大致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西方人在中国或东亚地区用中文介绍的西方学问;二是中国或东亚学者所理解和认识的关于西方的学问。本文主要叙述近百年来关于明清之际汉文西书新史料发现与整理的实况,并就整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评论,提出作者关于如何进行明清之际汉文西书整理的粗浅看法,进而从学术史编纂的角度,提示了新史料的发现与整理,对于重写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
汉文训读法是汉诗日译的主要形式。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汉诗集,包括初中、高中的《国语》课本中所选用的汉诗,都是以汉文训读法的翻译形式出现。但是,训读法在汉字的配读、句法结构的转换、诗歌意象的再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6.
严可均《全汉文》《全后汉文》辑录汉赋作品多达75家,258篇,远远超过此前李鸿的《赋苑》和陈元龙的《历代赋汇》,并且所辑各赋内容完备,考校精详,备载出处,编排有序,还提供了作家小传等方面的资料。这是我国古代汉赋编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7.
晚唐咏史诗的创作是中国古代咏史诗发展的一个顶峰,对于其兴盛的原因,学界多将之与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及士子的悲剧心理相联系,从思想层面上探讨得反而不够。实际上,晚唐科举考试中儒学内容的增强,尤重史学,以及中唐文儒观念的流变及影响,是晚唐咏史诗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儒学背景。明乎此,我们也更能理解晚唐咏史诗中强烈的现实旨趣,甚至于其“空言明道”的特质。  相似文献   
78.
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唐代咏史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向外表现为"忧世之思",向内表现为"忧生之嗟"。"忧世之思"集中表现在以忧君为主的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咏史诗中则多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相似文献   
79.
晚唐咏史诗的取材与当时社会背景、审美风尚、诗人心态等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在晚唐倾覆衰颓的社会背景下,晚唐诗人的矛盾心态造成了他们偏重悲剧美的审美情趣,进而在咏史诗选材上也偏重"悲剧性",并从中反思历史、伤悼今时,把对史实的熔铸与意义的提炼结合得空前完美。  相似文献   
80.
上世纪70年代末,东亚汉文小说始为中国学界关注.80年代以来,域外汉文小说研究渐渐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海峡两岸的一大批学者从文献整理、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等多方面探讨这一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汉文小说的主要研究成果略作概述,考察其整理研究的现状,可以深入地阐释东亚汉文小说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