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4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何宗英 《西藏研究》2001,(3):111-116
去年春天,我在《被篡改的历史——评(西藏通史)(汉文版)中的一段译文》(《西藏研究》汉文版2000年第2期,第80、81页)一文中,坦率地指出了《西藏通史》汉译本中存在的个别有违学术规范的倾向性问题,而对汉译本中触目惊心的误译并未一一提及。我在文末提醒读者“汉译《西藏通史》并非原汁原味”,确属扼腕三叹之的论。此文付梓后,知我罪我,自有公评。近闻《西藏通史》汉译修订本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面世,令我感慨系之:无论汉译第一版出了什么问题,这毕竟是恰白先生领衔主编的《西藏通史》走出藏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2.
清人著汉文西夏史籍亡佚者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已亡佚的 5部清人著汉文西夏史籍进行考证 ,钩沉史籍编著者的生平事迹 ,总结编著者的学术特点 ,对史籍内容作合理推知 ,以期让人们对清人汉文西夏史籍有更全面的了解。文中还附论了沈尧的西夏学研究成果。重点考证的 5部史书及其编著者是 :洪亮吉的《西夏国志》、王昙的《西夏书》、秦恩复的《西夏书》、徐松的《西夏地理考》、陈昆的《西夏事略》。清人沈尧的研究成果包括 :《宋神宗用兵西夏论》、《宥州问答》、《与徐星伯中书书》。  相似文献   
83.
明代以前的各个朝代以及明代繁盛的汉文文化,对朝鲜一直有巨大的影响力,从朝鲜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内在的对汉文文化的向心力,由此形成了对汉文图书的长期需求。同时,在明代,朝鲜半岛的李朝和明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超过了以前历朝历代,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可以说,这些是明代书业对朝鲜汉文文化形成影响的内因。本文继续从明代书业的繁荣入手,认为明代图书种类和图书数量的庞大,为朝鲜引进汉文书籍提供了必要的内容条件。同时明代图书流通发达并有突出的商业特点,为图书的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构成了明代书业对朝鲜汉文文化形成巨大影响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84.
由日本西本愿寺长老大谷光瑞组成的探险队。于1909年和1910年两次到吐鲁番大肆盗挖,尤其是在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他们雇用了35名当地百姓,分5组,对20多个洞窟进行了盗掠挖掘,窃走的文书可用车计。学术界通称这些文书为“大谷文书”。本文就《诸佛要集经》汉文写本残片的两次发现及其对中国佛教、汉字书法和新疆汉字应用诸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5.
本文例举了9件俄藏、中国藏西夏汉文文献释读中的错误,并指出《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中汉文文献释录》列为待考的三组佛教文献出自(疋)续藏第47册No.0794《瑜伽论劫章颂》,另一组出自元代无名氏《小张屠焚儿救母》第三折.  相似文献   
86.
上世纪70年代末,东亚汉文小说始为中国学界关注.80年代以来,域外汉文小说研究渐渐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海峡两岸的一大批学者从文献整理、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等多方面探讨这一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汉文小说的主要研究成果略作概述,考察其整理研究的现状,可以深入地阐释东亚汉文小说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7.
杜甫入蜀后创作了一系列吟咏三国历史人物的诗作,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杜甫三国诗的艺术成就及现实意义;对杜甫居住成都与夔州时期的三国诗作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济的良好模式,以及蜀地丰富的三国历史遗迹,类似三国时代的唐代动乱的社会现实,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基础.文章还对杜甫三国诗作对后世的思想、艺术创作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8.
唐末五代文人基本上以儒家入世精神为基础 ,他们期望改造不安现实 ,为了避免动乱之中的恐怖氛围借历史题材创作了较为委婉的咏史诗。但这种咏史诗亦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他们要求借前代误国的事实作为反省、警戒的借鉴。此时期咏史诗表现出作者的入世精神和作者的个人感情 ,因此 ,分为讽刺当世的方面和作者的悲叹之感  相似文献   
89.
关于咏史诗 ,学界已多有论及 ,但主要集中于唐代 ,其它断代性的探讨则较少受到关注。本文拟从“史传”及“抒怀”两种咏史诗体式入手展开论述咏史诗在汉魏六朝的出现和发展 ,以求对汉魏六朝这一咏史诗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一个较为深入细致的认识。咏史的出现有其时代、社会、文化诸方面的背景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这个时期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观念。就形式而言 ,班固式的“括本传”咏史诗 ,到六朝丧失其价值 ,递变为左思、陶渊明式的“多摅胸臆”的咏史诗 ,见出咏史诗由“述史”转向“抒怀”的发展轨迹 ,咏史诗在此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从而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并揭示了后代咏史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0.
新世纪十年的咏史怀古诗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对历代名家名篇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些中小诗人的咏史作品也有了拓荒性的研究,元以上咏史诗创作发展演变的轨迹从宏观上得到一定的梳理,对咏史诗与其他文体创作关系的比较研究更加细致深入,并涌现出多部咏史诗研究的专著。然研究中也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