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6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42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60篇
人才学   52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522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1916篇
社会学   165篇
统计学   5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0 毫秒
971.
王建辉 《江汉论坛》2002,1(9):51-54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新闻与出版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但历来对于他在出版方面的贡献缺乏研究。本文对于梁启超各个时期的重要出版活动、出版参与方式及其若干出版思想,作了初步的探讨。本文作者认为,译书出版成为梁启超维新活动的重要起点之一,梁启超以出版为政治服务是其从事出版活动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972.
试论文化与语言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吉 《江西社会科学》2002,(12):129-131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阐述语言的不可译性,通过大量的例证,说明翻译在借助语言这一多功能符号体系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之间转换过程中,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差异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不能完全绝对等值。  相似文献   
973.
本文记载《屈大均全集》整理出版过程及出版全集的意义。从整理到出版长达13年之久,但终使一部湮没200多年的文化巨著得以问世。作者参与整理出版全过程,并对《翁山诗外》校点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974.
中国唐诗英译经历了百年历史,译者来自是认知结构不同的两个主要群体,即以英语为母语译者和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群体。由于他们的主客体对应格局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心理定势,无意识地规范和制约本群体成员的具体翻译活动。译者凭着类似本能的文化修养,以符合本群体的文化规范情况下选择原诗、翻译方式,并根据本群体的文化规范来指正另一种群体的译文。然而,这两种群体从不同侧面为唐诗的翻译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75.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译学领域的一对古老的二律背反命题。关联理论对翻译极具解释力,以其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框架很好地证伪了不可译论的观点,得出“没有什么是不可译的”之结论。  相似文献   
976.
外丹道教的实践哲学与道家传统以及为道教其他派别所普遍认同的“无为”思想是正相反的 ,它的核心理念是“有为”———一种积极发挥人的主体性 ,重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认同工艺理性价值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977.
如何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单方面的、低层次的、窄领域的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成为一个紧迫而严峻的现实问题.十六大报告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明确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在新时期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成功经验,面对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978.
江怡 《文史哲》2004,2(3):125-133
实在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更是当代英美哲学家讨论的一个核心内容。20世纪英美实在论哲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强调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无论是物理的对象还是概念的对象,无论是科学的对象还是常识的对象;对"实在"概念的理解更为宽泛,更看重把实在论理解为一种基本的哲学立场或思想背景,而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主张或理论观点;涉及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问题;带有明显的语言分析哲学特征。实在论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立场的标签,它表明了一种对待认识对象和外在世界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实在论具有了贯穿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的作用:科学的、理性的精神是整个西方哲学的主线,而科学和理性本身就是对真的追求。  相似文献   
979.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代湘 《中州学刊》2004,(4):150-153
儒学和道家学说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截然不同.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而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遁世退隐、消极出世.两家的人生态度各有得失.在中国传统社会,两家并非完全隔绝,毫不相干,而是彼此交融,表里相辅.在实际的人生道路上,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但却渗透到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外儒内道是中国古代士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0.
试析仁义内外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朴 《文史哲》2006,(5):28-30
后世学者多用“人心内外”来解说告子的“仁内义外”。认为告子主张“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义)由乎外”;而孟子则相信“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铄我也”。因此,孟告争论的焦点是道德情操,特别是“义”德的发生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判。告子所持的仁内义外说,不是说仁出于内心,义起于外物,不属于道德发生论的范畴,而只是叙说了仁义的施行范围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