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9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唐前乐府已形成汉魏、六朝两个传统,前者具有儒家所主张的"观风"的政治目的,后者则因内容趋于艳情而为后代所诟病。然六朝乐府除了"艳词"外,亦展现对于地方风土风俗的描写兴趣,这实已开启有别于汉乐府的"观风"角度。排比中唐乐府可以发现,除了抨击时政的内容外,尚有为数可观的作品涉及地方土俗的书写,甚至以之作为诗歌主题。这批乐府作品拧合并改造了乐府在唐前的两条传统。它们一方面吸收并发展了六朝乐府的观察角度与创作手法,另方面扩充了汉乐府的"观风"内涵并扭转初唐以来"采诗"徒具形式的事实,强化其与"百姓讴谣"间的关系,从而使乐府的风俗主题得到创作上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82.
阐述了汉魏六朝以后俗赋的发展轨迹,认为唐代俗赋承继汉魏六朝俗赋,比较兴盛;宋元时期,随着通俗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俗赋又渐渐隐去;明清赋崇雅复古,俗赋成为别调,但源于魏晋的讽刺赋仍保留了俗赋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俗赋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其"有机元素"被其它通俗文学吸收同化,并以其它通俗形式流传.  相似文献   
83.
"丽"是汉魏六朝文学观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文学审美特性的重要体现."文章"于原初意义上具有源于"文"、"章"含义的含美特性,文学所追求的"丽"是对"文章"原初意义上含美特性的延扩与发挥,"丽"观念是伴随着文学的自觉而形成并臻于成熟的.汉代辞赋的"铺采扌离文"标志着"文章"观念之趋于明朗(自觉),标志着"丽"观念的初步形成.魏晋曹丕、陆机对文体及其体貌的辨析标志着"丽"观念的深入.南北朝时期,以刘勰及其集大成之作<文心雕龙>为代表,对文学形式美有了全面深刻的探讨,标志着"丽"观念在文学自觉中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84.
七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众体之冠,然而在汉魏六朝的一长段时间里,却长期遭受冷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学体制的原因,也有时代文类系统整体的原因,还有文体发展中由简到繁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七言诗经过在汉魏六朝小规模的发展,终于在唐朝追上了五言诗,与之并驾齐驱,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85.
《离骚》中的女子意象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中的女子意象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女子之美与花草的联系、女子之美的具体表现形式、女子的个性精神的差别上。这种差异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美学追求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对文人人格、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汉魏名士中存在着事功派与浮华派的分歧。事功派名士贵务实,多有经国济世、打理庶务的能力,长于政治经济;浮华派名士尚虚誉,多有清谈交游、论辩著述的能力,长于思想文化。双方既特色鲜明,又在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魏社会政治的变迁中,双方经历了若干次冲突,之后逐渐走向融合,最终混一为以儒玄双修为特点的士族。  相似文献   
87.
河陇地区与巴蜀、汉中地区地理上紧密相连,有着相似的民族环境与人文背景,且秦汉时期河陇地区民间信仰本具有原始道教特征.为道教进入河陇地区奠定了文化基础.汉末,大规模人口流动带动了河陇、巴蜀、汉中之间文化与宗教的交融,因此,道教初创时期,天师道即随之传入河陇地区.其代表性事件则是建安年间,曹操消灭张鲁政权后将巴蜀、汉中地区信奉天师道的巴氐、寶人迁入陇右,天师道遂在秦陇氐、羌族聚居区迅速传播.同时沿着氐、羌族迁移路线一路向西,并吸纳了当地本土民众,在河陇地区广泛流播.  相似文献   
88.
船山诗学崇尚真情,对汉魏六朝诗歌中的质朴自然之情加以推崇,呈现出汉魏六朝祈向。这一祈向体现了崇尚悲美与自然的精神,是楚歌中悲情的传承,对清代文学特别是道咸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二十世纪汉魏六朝隐逸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少有涉及;后20年,关于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大大加强,研究的角度和覆盖面较之以前都有较大的突破.但大多注重研究诗人个体的隐逸思想及诗作,缺乏对这一时期隐逸诗的总体透视.  相似文献   
90.
童山东 《云梦学刊》2000,21(2):79-83
汉魏到初唐,对偶这种语言艺术形式已日臻完善,理论总结也趋于完备。诸如刘勰“四对”说,上官仪“六对”“八对”说《文笔式》“十二种对”、元兢“六种对”、崔融、李峤“九种对”等等。理论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汉语的对偶形态的分类,随着丰富的创说而不断得到合理的条贯与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