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23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辽王朝的政治核心 ,也是生态敏感地带 ,探讨这一地区的农业人口规模是研究辽代经济以及环境诸问题的前提。辽前中期是历史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最多的时期之一 ,主要包括编户人口、提辖司户人口以及迁往中京地区的人口 ,三部分人口约 3 5万。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 ,主要将编户人口与提辖司户人口列入农业人口范畴之内 ,并未考虑迁移人口与迁出地之间的关系。其实 ,由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往辽中京地区的人口均属农业人口 ,同时也是辽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农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其列入 ,即全面复原了这一地区的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人口规模与农田垦殖规模、生态环境直接相关 ,这 3 5万农业人口决定了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开发规模 ,同时也构成了这一地区的人地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382.
蒋重跃 《河北学刊》2008,28(2):101-104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古史研究者对古代的宗教与社会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这里发表的五篇文章分别表达了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刘家和认为,比较研究还应继续做同中察异的工作,就宗教与历史之关系而言,中国的三代与古代希腊、罗马本来各不相同;但不论前者的邦国,还是后者的城邦,都有自己的守护之神,这点又是相同的;可是在此之上,前者还有天或皇天上帝,后者则无,原因之一是由于前者在地上有最高的天下共主,而后者则无。杨共乐认为,敬重神灵,墨守礼仪,以敬神束缚民众,以礼仪统一思想,是罗马早期宗教具有的明显的目的性;敬仰民族神明,宽容外邦神灵,又使罗马的宗教传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放性;早期罗马的宗教传统是多神崇拜但有秩序,宽容外神但有原则,主要表现在新的外神从未渗透到罗马旧有宗教的核心,后者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刘林海指出,基督教最初并非罗马的唯一选择,其优势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步确立的;罗马传统宗教自我更新的失败则把基督教推向了国教的地位。蒋重跃对《新约》的道德金规则与《论语》的忠恕思想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都主张博爱。但《新约》的金规则只有肯定式的表达,因为基督教的博爱来自上帝,上帝是无限的,上帝的爱也要无限地向外推出去;《论语》的忠恕思想则既有肯定式,也有否定式的表达,由于儒家的博爱来自人自身,人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之爱既可向外推出去,又要向内加以限制。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异。王献华在分析雅各布森的相关作品的基础上认为,对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的研究和对早期两河流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合二为一的学术进程;在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研究中,神灵史的路径可以认为是下一阶段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383.
7月1日中午12:30,太湖中的氨氮成份从北向南呈现为:0.36mg/L (水质Ⅱ)、0.15mg/L(水质Ⅰ)、0.24mg/L(水质Ⅱ)、1.96mg/L (水质Ⅴ)、0.92mg/L(水质Ⅲ)、2.05 mg/L(水质劣Ⅴ)。这些数据来自于围绕太湖的6个监测点,即江苏无锡沙渚、江苏宜兴兰山嘴、江苏苏州西山、上海青浦急水港、浙江嘉兴王江泾水和浙江嘉兴斜路港水质自动监测站。  相似文献   
384.
《江西社会科学》2017,(2):93-99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与文学密不可分。中国是大河文明之国、内陆河流大国,书写河流是古老而恒久的中国文学母题。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丰富的河流文学文本,是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但至今"河流文学"并没成为一个通行的概念术语,尚未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河流文学"主要指以河流或与河流相关的事物为主要题材、表现对象、核心意象、叙事背景的文学文本,它与临河住民的生存状态、文学家主体的生命体验、诸多现代性话语密切相关,既是文学地理学视域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乡土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385.
主体性哲学的扩张导致对象的客体维度被忽视,河流的内在价值被“遮蔽”,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应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模式,从单一的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实践论和生存论出发,建构一种互主体性的河流伦理理念,使维持河流健康生命逐渐成为新的治河理念和共识,为当今河流开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以实现河流开发的生态化转向,而其实质不仅在利用河流的方式方法上,更重要的是人与河流在生存意义上的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386.
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有惊人的远征能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成吉思汗蒙古人东征西荡的历史中看出来:成吉思汗征服金王朝命脉重地辽河流域后,即命大将“谜不台”和“省别”率军进攻朝鲜半岛,蒙古骑兵很快就征服了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携宗室后妃退守到一个海岛中去了。在东征的同时,成吉思汗已经在筹划他的西征了,刚刚返回蒙古高原的速不台和者别又被任命为西征先锋挥师向西进发。  相似文献   
387.
赵海燕 《老年人》2014,(4):39-40
正"万溶江,愁波荡漾,四围山色,绿杨芳草,无限凄凉。每天,每天,飘零的女儿来洗衣裳。落花啊,流水啊,几度秋光……"湘西本土的老人们,也许还记得年少时听过这支忧伤的歌——《万溶江》。万溶江名气不大,甚至当年曾经没有"万溶江"这么雅致的名称。据说从前当地人就叫它"大河",如同人们喊自己的孩子"娃儿""宝宝"一样亲切随意。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从乾州(人们更习惯称其乾城)穿过。乾州古城是吉首的  相似文献   
388.
跨国界河流问题与中国周边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跨国界河流数量比较丰富的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出现的跨国界河流问题主要集中在水环境污染与保护、水资源分配与利用开发等方面。跨国界河流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将对中国周边关系的良性发展构成消极影响,并为区域外国家插手中国周边事务创造机会。中国对跨国界河流问题的处理一贯持积极姿态,在主动与周边国家开展国际航道开发利用、水情预报与信息共享等合作的同时,坚决反对和抵制有关“中国水威胁论”的攻击。基于跨国界河流的特性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诉求,中国在未来应联合周边国家建立一套涉及管理、开发、预防、应急等内容在内的合作与协商机制,增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互信,推动跨国界河流问题的预防与解决,构建和谐的周边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389.
雷平阳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当代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是其重要主题之一。 诗人将生态环境的变迁置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通过对“森林”、“草原”、“河流”等系列意象的书写,表达了他对当代生态环 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对于古老精深的生态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位时代歌者的责任意识和勇敢担当。  相似文献   
390.
元叙事是关于叙事的叙事,它既能够提示文本结构的构造过程,又能够“犯框”使文本陌生化,提升作品的审美感受。维吾尔当代达斯坦作品《奔腾的河流》成功地运用元叙事策略,创造性继承本民族一种特殊的“五卷诗”文学传统的同时,把当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个性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对话的开放式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