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出现了治世之极的"贞观之治".<贞观政要>为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此书问世之后,唐及以后的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其推崇备至.书中记录的唐太宗治国和用人思想,这对我们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东岳论丛》2019,(6):137-145
山东进德会(1933—1937)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韩复榘督鲁期间成立的官方组织,其贡献不过是在商埠区提供无伤大雅的娱乐活动。本文则通过勾稽历史档案并结合稀见史料《进德月刊》,发现其是以满足韩复榘"治世想象"而成立,而手握重兵、独揽大权的军政领袖、政治上随风倒、但求自保的技术官僚以及一般民众但求坐稳奴隶的"乐观"精神等多种原因,使进德会在鲁省战前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进德会重塑了地方精英的交际与利益交换方式,也容忍"能吏"们在平衡国民政府、韩复榘个人势力与山东地方士绅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推动渐进式的现代化方案。其以复古的吏治道德主义在1930年代的鲁省受到出人意料的欢迎,则表明土俗世界大众的某种隐秘心态:所进者为何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忧外患的乱世中获得短暂的"治世",而这既无关新与旧、中与西,也无关民主、科学与道德、传统孰重孰轻之辩。  相似文献   
33.
34.
35.
元代大儒许衡一生致力于政治和教育事业,并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他的诗也不可小觑,通过他的诗可见其救世济民、匡扶朝政的治世之心。本文从他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肯定、忧国忧民的悯农诗以及他别具一格的隐逸诗三方面。论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人民解忧的那份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36.
李兆洛是清代中期著名的学者,一生致力于"通"学研究,主张经世致用。他在安徽凤台任知县期间,坚持治世求效的原则,在县治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赫的政绩;他在江阴暨阳书院执教期间,秉持育人求用的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经世之才。他将治学与治世、育人相结合,在从政与执教的社会活动中,践行了博学与致用的学术理念,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功地展现了一代"通儒"的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37.
建基于《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一书,从先伦理学路径出发阐释先秦儒家治世之道的逻辑谱系,其基本要义在于:"分名伦和"作为先秦儒家治世伦理文化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儒家理论形态的知识理性。具体来说,"分"是生活世界的本体界定,治世之道的逻辑起点;"名"是价值世界的实践诉求,治世之理的德性归依;"伦"关注现实世界的普遍生活,治世之政的身份定位;"和"构成了理想世界的绝对精神,承载治世之道的知识传承。  相似文献   
38.
明清之际的学术出现了从"尊德性"到"道问学"的新的转向,其表现之一,即是明清之际的大儒们重建学统的努力.黄宗羲冲破时代的"囚缚",将他的批判深入到对制度变革的要求,并从科举"时艺"中走出来,返求之六经,并以"切于民生日用"为去取标准来重建儒学的品格.他认为"儒者之学"是"经纬天地"之学,主张"通今致用"、"学贵适用",反对科举之学、口耳之学,摒斥"锢人性命"的章句、时义、批尾之学.他主张道在六经,其复兴古代六艺之学及其多元人才观的表现之一,是他对"绝学"的提倡.他重视"学脉",从某种程度上重建书院讲学治世的精神,重视学校对世态人心的塑造作用,主张"学之盛衰,关乎师友",力倡"自得"精神与学术争鸣.黄宗羲的这些主张,体现了重视主体性重建的务实、平等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39.
《水浒传》作为一部累积型成书的作品,本身积淀、凝聚了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意识与思想追求。但是理学政治哲学化的本质以及理学家挽颓救弊的内在要求与"水浒母题"的政治或者革命性相暗合,使《水浒传》的成书受到理学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宋代理学治世思想中世道盛衰、求贤才、君臣共治等观点对《水浒传》成书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