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46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69篇
管理学   486篇
劳动科学   43篇
民族学   317篇
人才学   177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123篇
理论方法论   640篇
综合类   6079篇
社会学   742篇
统计学   37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709篇
  2013年   651篇
  2012年   781篇
  2011年   813篇
  2010年   760篇
  2009年   747篇
  2008年   845篇
  2007年   701篇
  2006年   610篇
  2005年   540篇
  2004年   453篇
  2003年   417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有关教育资源层出不穷的问题和矛盾催生以处于游离态的教育资源为研究对象的教育资源学的问世,以全面系统地揭示教育资源的本质、分类、规划、配置、管理、评价、抑制浪费等规律及各类教育资源的性质、特点、功能、分布、开发、利用等规律。教育资源学的创生具有非常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2.
校企共建ERP实验中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市场需求就是教育培养方向的航标。目前加快ERP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热点问题。校企结合,产学合作培养ERP人才,是开创新的模式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13.
114.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虽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以降,但若论及一种兼及制度、社会与思想的整体形变,仍当属共和肇兴之后的新文化时代。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文化变迁,自有其内部规律可循。以学衡解体与吴宓北上作为象征符号,则可引出作为南北学术调和地的清华大学,进而得以呈现中国现代学术型构的若干二元关系面相,诸如北大—清华双峰汇源的北方学统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之主流、中央研究院与中央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之伏流、学术庙堂与知识江湖的对立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之潜流等,对于理解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场域里的结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现代学术(兼及文化与思想)场域所呈现出的侨易格局,既具有一定的继往开来的知识独立诉求之气象,也展示了某种值得总结的客观性学术规律,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三:侨中有序、变度渐常、由象见道。  相似文献   
115.
以现象学改造阳明心学,须坚持胡塞尔现象学回到“原初给予的直观”这一根本原则。此一原则在中国哲学中具体落实为以“本体”概念为核心的“原生现象”。一切在原生现象基础上流变而来次生现象,亦必须“还原”到原生现象这种“原初给予的直观”中予以重新理解。依此理解路径,阳明心学中“良知”的真实内涵也就须统摄于“本体”之中,而耿宁所并列划分的良知三义说亦需要进行重新理解与厘定。将良知第一义的“向善”禀赋与第二义的善恶分别意识还原收摄到“良知本体”中来,将经验意义上的良知现象学提升为先验意义上的良知现象学,不失为阳明学现象学化进程中的一条可能通道。  相似文献   
116.
《唐人试帖》刊印之初正值清代康熙时期神韵诗学盛行之时。毛奇龄试律诗观如“浑然无迹”、强调“气象”脱离不了当时的诗学风尚。之后的上师大本《唐人试帖》墨批与毛氏评解比试律诗观有所发展,体现出重视自然与关合应试的矛盾;乾隆时期纪昀之《唐人试律说》则更强调合乎“法度”和“切”题。这显示出康熙末期至乾隆早期试律诗学观由空灵到质实的倾向。一方面,清代试律诗学的成熟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从毛奇龄到纪昀,清代试律诗学也与清代古典诗学的发展密切呼应。  相似文献   
117.
"五四"以来,学术界针对儒家礼教的探讨和研究,产生了不少学术成果。通过对多元定义和内涵、不同价值取向、两种书写范式影响下的礼教研究的梳理,可以总结出中国礼教思想研究仍待深入开拓的空间:就研究的取向而言,亟需对礼教思想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加强礼教与礼制、礼治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须改变过去对立的斗争思想史研究范式,应对礼教进行多维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需要探讨帝王、士人、普通民众等不同阶层的礼教思想和礼仪革新,需要结合"六经皆礼皆教"的思想来开拓礼教的研究领域;在研究视野上,既要对中外学者关心的礼教思想前沿问题做出更好更适当的回应,也要从礼乐文明综合体发展的内在理路重新梳理中国礼教思想史。  相似文献   
118.
作者按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对果树栽培学进行较系统的教学设计.根据应用生物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在分析学生特征基础上,确定出果树栽培学的教学目的,并进行学科知识内容的分解和教学目标的分类.以一个章节为例,进行了知识点划分、学习层次和教学媒体的选择.试验结束后,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并修改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19.
校对专业古已有之,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还需要向广度与深度开掘,优化校对学研究取向。校对学要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必然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主要研究其专业性、应用性和主体性,要开拓研究思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握其发展性前景。在探讨校对学的建构时,离不开创立校对学的实践主体——校对队伍,有赖于校对队伍的素质建设。其素质标准应从学识定位、职能要求、实践标准、道德水准等方面考虑;素质评估原则为真实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建立校对队伍的素质培训体制,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培训方式应多种多样,灵活务实,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校对队伍和理论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20.
近20年来,词学研究有所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词学研究应在多重网络中展开。首先,词学是专门之学,但研究者仍需建构开放的知识网络。词乐研究虽有不少成果,但仍处于相对低潮。这与研究者受限于音乐知识,无法有效介入有关。词谱、词律等专门之学亦是如此。其次,可以尝试词学研究的时空延展,打造通观的“全息网络”,通过长时段的、大量的文本分析发现新话题。同时,注意域外汉籍,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新文献,启发新视角,丰富文本网络。最后,要注意数字人文的发展趋向,要建设词学检索库,善用新技术,更新研究理念,以便及时因应。但数字人文终究只是辅助研究手段,技术取代不了阅读与思考,只有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技术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