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0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739篇
劳动科学   37篇
民族学   108篇
人才学   82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2468篇
理论方法论   538篇
综合类   3792篇
社会学   346篇
统计学   66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264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584篇
  2013年   432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420篇
  2010年   389篇
  2009年   430篇
  2008年   502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385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353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305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必须坚持法治主导、德治辅助、民主监督,三管齐下.官德重于民德,官德的优劣决定民德的好坏,关系社会的兴衰、国家的强弱与政权的得失.与当代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当代中国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来源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同时,必须与国际接轨,充分吸收借鉴包括法律、道德在内的西方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82.
法律实行难,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权威,没有获得普遍的服从,这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困境,从法治的基本要件来分析,我国司法难的原因主要有:良法尚未有效确立;尚法的精神尚未形成;司法弱化等。要突破法治建设的困境,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3.
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将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 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我们党在法治建设上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供了新的 发展思路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蕴含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价值,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本质,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文 化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84.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立法表达上适时地补足了法律规定的短板,回应了时代需求,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各利益攸关方对共同问题的认知和反思不足、缺乏周期性评估和体系的再评估制度构建、“不确定性”导致激励不足、未成年人差异化特征难以类别化应对等问题。应回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建立有利于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的合作治理机制,通过循环反馈、动态调整的学习过程,建设基于共识的评估激励机制和基于多元治理网络的动态学习机制,协调各主体的合作行为,以破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多元治理实施等难题。  相似文献   
8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理念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诠释了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民法典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体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驾护航。民法典规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特色,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强化了价值引领。民法典规范通过民事权益类型化完成了对民事主体私权益的系统构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了私权体系。民法典规范通过修改关于物权与合同的大量法律条文,鼓励市场交易,维护交易安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了有效的交易秩序。民法典规范通过新增或者完善诸多民事法律制度,促进民事立法体系化与科学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86.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87.
法治信仰是现代法律信仰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充分信任和法律制度的自觉遵从。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向,要以“五个坚持”为指导,营造有利于法治信仰生成的政治环境。从法治信仰的心理机制来看,人民群众在对法治价值有了初步认可后,便在价值体验的催化下形成法治价值观,继而在科学公正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过程中坚定法治信念,实现法治信仰的升华。要引导全体人民拥护法治、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和捍卫者,在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治宣传等实践中大力推进新时代法治信仰建设。  相似文献   
88.
针对城乡地域共生状态发生的蜕变与更迭,通过对共生理念概念的解析,研究新时代社会共生秩序的构建策略。研究认为,共生秩序构建中存在社会认同有待加强、价值动力有待提升、公共供给阶层性差异矛盾需要缓解等挑战; 构建和创新共生秩序,需要保持人情秩序、法治秩序的现代化适应与更新,推动人情秩序向制度规范领域发展,利用法律形式的正义确定社会群体的权利关系,以适当性、必要性、均衡性原则所构成的位阶秩序来引导社会共生秩序建构,位阶秩序全链接、多价标的流程成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秩序良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秩序新构造。  相似文献   
89.
邓小平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凸现出邓小平对民主法制实质的理解和把握,竖起了一面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准确地理解应为法治思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厉行法治,“树立法律的极大权威”,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目标;“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方针。以上构成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它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0.
米镝 《决策探索》2005,(11):11-11
实践证明,任何政党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一定国情的基础上,它对国家和社会的性质、地位及方针政策等要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和正确的规定,依据就是法治原则。同时,坚持决策的法治原则,还要从现实需要出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必须加快法治化进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要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加复杂的环境中同国际社会打交道,决策不仅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而且还应参照国际法的内容。一项决策的可行性,除了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之外,是否符合法治原则是决策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任何决策,如果没有法治依据,在实践中就很难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