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7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0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81篇 |
人才学 | 36篇 |
丛书文集 | 610篇 |
理论方法论 | 144篇 |
综合类 | 1298篇 |
社会学 | 305篇 |
统计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208篇 |
2011年 | 219篇 |
2010年 | 227篇 |
2009年 | 184篇 |
2008年 | 253篇 |
2007年 | 174篇 |
2006年 | 121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110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一如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的那样:“书籍具有不朽的特质,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持续最久的产品。”在一切之父———时间面前,庙宇会倒塌,雕像会损坏,但书籍,却以其承载思想的独特性质屹立不倒。对思想而言,时间的唯一作用,就是筛出了糟粕,留下了真正的优秀作品。多 相似文献
52.
1990年代以来与市场化浪潮同步成长的新生代作家表现出对城市生活想象性的写实,使得他们的写作与影视有了某种一致性,进而成为影视改编的一种基础性资源。与此同时,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浪潮之中,参与影视编剧,使他们的作家身份带有明显的影视特征。在这种强烈的影视文化和商业意志的渗透下,新生代作家的创作出现想象贫乏的状态,自我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作品的原创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3.
张蕾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114-118
甲午战争到抗战胜利期间有40多位日本著名作家以自费旅行、受"满铁"邀请、特派员、从军等方式到访大连。结合历史背景对他们的到访时期、方式等作具体分析,并对有代表性的相关作品进行解读,揭示日本作家殖民统治认识的多重性和局限性,从而更加认清他们思想中本质性的一面。同时通过研究把异文化中的大连呈现出来,从另一个侧面去审视大连当时的历史现状,为进一步了解其人文和历史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54.
汉文小说的创作贯穿了朝鲜朝500年的历史,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从当时汉文小说的创作群来看,都是男性作家,这为男性目光中的女性形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本。深入解读小说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男性作家笔下女性形象构建的深层动因主要是对具有传统美德特质女性形象的恪守,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写真以及难舍玉洁冰清。 相似文献
55.
郑保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08-112
在2004年与《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一道提出“大陆新武侠”的概念十年之后[1]150-156,[2]6,韩云波教授推出了他的力作:《“后金庸”武侠》。在“金庸时代”结束之后(以金庸1982年完成小说修改、1985年古龙逝世为标志),武侠小说先是经历了以黄易、温瑞安为代表的“港台新武侠突变期”,然后进入“大陆新武侠兴盛期”,“转型期”,可望达到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盛世武侠”的顶峰。[3]近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的都市化进展加快,大众文化是其灵魂与血液,而武侠文化又是大众文化最富于创造力的部分,借助于网络的兴起,武侠文化发育出武侠动漫、武侠网游、网络武侠小说、手机武侠小说等新的形态,在平媒小说创作、武侠影视剧制作方面,也颇有成绩。武侠小说的平媒出版在庞大的武侠文化市场运作体系之中,虽然日渐势弱,但始终是创造力的源泉,产业链的起点。韩云波将这一时段涌现出来的武侠作家作品归于“大陆新武侠”[4]17-21,并引入布罗代尔的“三层历史观”,将之作为“短时段的事件史”,放到武侠文化自古至今“长时段的环境史”与“中时代的群体史”中来考察,以“在场者”的身份,展开发生学的考察,力证大陆新武侠“具体事件、人物和作品以至流派、风格”等纷纭万象之下的“内在逻辑”,借研究者与创作者借鉴,其中生发的勇气、花费的精力、展现的智慧,特别令人感佩。这也让笔者想到韩云波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主持的“21世纪侠文化研究”栏目,在过去的10年里,它是国内武侠文化研究的核心阵地。这些工作与研究的实绩,恐怕得由非凡的文化理性与学术激情来支撑。理性与激情的交会,又何尝不是具备了“现代性”的侠客的题中之义。一位阅读研究武侠的学者,焕发出这样的“侠客气质”,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相似文献
56.
曹艳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84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57.
樊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本文引证了关于“小说”研究的最新成果;由“小说”深入到“当代中国纪实小说”的现状剖析与特点的展示;凸现武汉作家如方方、陈应松、邓一光的共性特点:在纪实小说的“代沟”、“审父”主题里,表现“代的延续”和“缅怀父辈”的庄严话题。 相似文献
58.
朱红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大江健三郎是199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他的森林意识,表现了他创作的独有个性。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其一,他的森林意识的形成与他生活的经历与时代条件有关;其二,他的森林意识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作者对当代日本社会的一种认知方式;其三,他的森林意识作为独特思维的宇宙,形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三种特征,极具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9.
徐炫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168-171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两性关系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文学作品中亦如此。尤其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社会现实中,男性作家与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学术议题。这些议题多以两性对立冲突的立场为出发点,而实际上,文学艺术中男性与女性作为人类生存的主体应该存在和谐美好的一面。在男性主权社会,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的审美过程中所体现的生理、精神方面的融通更能体现这一和谐特质。 相似文献
60.
仁道是儒学和齐鲁文化的核心,强调亲亲、仁民、爱物,关注人的价值,倡导天人合一。这种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仁道精神与近现代人道主义精神息息相通。深受齐鲁文化影响的现代山东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儒家人文精神与20世纪人道主义精神相融合,共同构成了山东作家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