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25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86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96篇 |
人才学 | 60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187篇 |
理论方法论 | 203篇 |
综合类 | 2839篇 |
社会学 | 276篇 |
统计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38篇 |
2022年 | 151篇 |
2021年 | 160篇 |
2020年 | 146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26篇 |
2015年 | 171篇 |
2014年 | 341篇 |
2013年 | 243篇 |
2012年 | 273篇 |
2011年 | 343篇 |
2010年 | 337篇 |
2009年 | 352篇 |
2008年 | 407篇 |
2007年 | 341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200篇 |
2004年 | 161篇 |
2003年 | 140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百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秦汉时期,随着华夏文化的向南发展与越文化的式微,“百越”逐渐南移。其南移在史实中表现为从江淮向江南的收缩,再到向岭南的退却,最终与中原华夏文化水乳交融。该史实在文本中的映射表现为百越的概念从具体的“越”到笼统的“百越”的提出,其指代从“扬、汉之南”向“九嶷之南”的推进,其称谓从“以族为名”到“因地为名”的嬗变。华夏文化的南扩史实演进与史料的文本叙述共同构成了“百越南移”的概念互动,这一概念互动亦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史的注脚。 相似文献
22.
本项研究以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文学文本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采集的数据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文学文本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强调并重新认识文学功能及其对英语教学的作用,特别是从认知角度研究文学功能,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学文本运用原则和途径的研究并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23.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译者应当重视图像副文本在中国传统典籍翻译和传播中的作用,以更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典籍文化思想,更准确地传播其文化内涵,合理打通传统文化生成语境之路径,切实推进中国传统典籍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与接受。本文作者在阐释图像副文本在中国传统典籍中具有四种具体的可视化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图像副文本在中国传统典籍翻译中的作用,即呈现典籍真实的叙事方式、丰富注释方式、助力东方文化图式构建,最后提出了完善图像副文本在中国传统典籍翻译与外传中的对策,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24.
徐俊俊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8):37-40
在接受美学背景下开展外国文学的汉译工作,需要以中国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三个方面内容为主要依据。本文结合外国文学作品的特征和实际,从翻译人员、阅读主体、作品中的词句组织三方面入手,总结出提升外国文学作品汉译质量的有效策略,力求反映出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字美和情感美,引导中国读者更好地体会和感受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25.
在常规的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同资本主义分配形式相似的隐匿生产过程的作用;文学文本不是被视为一种建构,而是当作文本所描述的社会的自然反映或作者主体性的自发流露,其结果便造成作者与读者连成一气的幻觉,从而导致了一种非生产性的文学批评。而新的、生产性的批评实践,它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的是一种新的可理解的对象:它生产文本。文本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它从单一、单义的阅读中挣脱,变成便于读者生产的、多义的、矛盾的、可改变的,而批评的任务则是确立文本中未说出的东西,并修正文本以生产真正的历史知识。批评不再是一种认识过程而是生产意义的工作,它不再寄生于既定的文本,而要建构自己的对象并生产作品;作者和读者不再表现为主体之间交流过程中对称的两端,而文本也只有从交流模式的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被有效地运用于阅读过程中的生产。 相似文献
26.
企业是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行动主体,绿色化转型是企业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企业绿色化转型经济后果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结论。一方面,出于价值转型动机,绿色化转型将会提高企业价值,获得绿色溢价;另一方面,基于机会主义动机,绿色化转型很可能沦为管理层实现自我包装的工具,虽会获得短暂的收益,但背后却蕴藏着更大的风险。基于以上两种绿色化转型动机,考察企业绿色化转型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选取2008年至2019年中国重污染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技术刻画企业绿色化转型水平,实证检验绿色化转型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探讨绿色化转型究竟是提高企业价值的转型利器,还是管理者自我包装的自利工具,并基于内部控制质量、分析师关注和市场竞争对二者关系的异质性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化转型显著抑制股价崩盘风险,价值转型假说得到验证。在经过更换测量方法、剔除干扰样本、改变聚类方法、控制相关变量和考虑样本自选择偏差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果依然成立。不同维度的绿色化转型信息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具有差异性,战略理念、技术创新和排污治理等... 相似文献
27.
去极端化工作的开展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实践,更是保障宪法实施的有力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去极端化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为其提供了最高的规范指引与根本依据.文章通过分析宪法文本中的相关基本原则、制度与条款对去极端化治理的合宪性基础进行... 相似文献
28.
29.
王宏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50-56
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宁夏山区洼村面临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户稳定增收致富的新要求。基于洼村乡村振兴产业扶贫项目的田野调查发现,地方政府和扶贫单位作为拥有政策资源和话语权的国家身份在基层的代表,使得帮扶农户与政策扶贫项目之间的话语交流身份存在不对等现象,两者在产业扶贫场域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实践路径表述。通过对洼村蘑菇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发展话语"和"隐藏文本"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产业扶贫项目推进中,地方政府、帮扶单位和村干部在获取产业项目资源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之间所发生的"发展话语"与帮扶农户之"隐藏文本"的互动研究。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