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8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97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61篇 |
人才学 | 65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611篇 |
理论方法论 | 188篇 |
综合类 | 1448篇 |
社会学 | 373篇 |
统计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204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195篇 |
2011年 | 210篇 |
2010年 | 238篇 |
2009年 | 228篇 |
2008年 | 255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163篇 |
2005年 | 179篇 |
2004年 | 134篇 |
2003年 | 149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先秦两汉散文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现战场上的声气状态,用以反映参战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权谋智慧。鼓声是最重要的描写对象,与此相伴随出现的战争统帅形象,衅鼓习俗还带有神秘性。战场上的歌声、呐喊声、骂声、叱声、噪声,营造出多种多样的氛围,把参战者生命之气的表现形态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82.
抗日战争时期, 江西的大部分地区遭到日军的侵占与蹂躏, 给江西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最灾难性的后果是对人口的大摧残, 造成了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短缺;正在发展中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也唤醒了江西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83.
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对春秋时期战争观念与作战方式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阶段,这在军事领域也有显著的反映,主要表现为战争指导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即由崇尚“军礼”转变为提倡诡诈权变。与此相适应,当时的作战方式也有了明显的变革,战术运用呈示出新的面貌。战争实践的进步和兵学理论的发展互为前提,相辅相成,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已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84.
《野火》是日本战后著名作家大冈升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客观上对日本法西斯军队毫无人性的残暴行为作了深刘揭露,但作品主观上却还充斥着作家对战争罪责的辩解。对这部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战争态度应以批判的态度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5.
杨义从东亚学的角度阐发了战争的历史记忆,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历史记忆,就是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中,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的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之间正常、健康、和好、互惠发展的历史可能性。严家炎探讨了抗战时期启蒙与救亡的关系,认为在抗日战争这个"救亡"的高潮时期,文学中的"启蒙"仍与"抗日"结伴而行,并没有停止。"启蒙"任务后来被取消,真正的原因在革命队伍内部,是封建思想侵袭革命队伍的结果。王富仁一方面分析了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之间的区别,认为战争文学应当是作家从战争记忆中做出的一种人性的反思;另一方面分析了中外战争文学的差异,认为理想的战争文学应当充盈可贵的人类意识和人性意识。黄修己对战争文学做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我们在政治层面上歌颂正义战争的同时,还应该从人性层面上批判战争。战争文学最主要的不是战争中的宣传鼓动作用,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感情来提升人性。吴福辉提出了"大抗战文学"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五种类型的"战争体验"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将战时特殊的体验延伸到对民族性的自省,凝结为战争文学的最好的结晶。刘增杰深入论述了抗战反思文学思潮,认为在这种反思文学中,一类偏重于对现实政治层面弊端进行揭露与鞭挞;另一类则站在人类的立场,从精神层面对民族惰性进行剖析。指出:反思文学是抗战文学结出的最成熟的果实,抗战反思文学中保留着永具活力民族记忆。秦弓将眼光投向了已经淡出人们历史记忆的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认为表现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关于抗战的珍贵的民族记忆。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全面启动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的研究,借以填补现代文学史不应有的空白。 相似文献
86.
罗宝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8):29-33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坚持现实政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立场,被迫同美国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符合儒家战争伦理的正义原则。具有正当的理由和正当的意图,体现了法律和道义上的正义性,是一场有限的战争,是中国所考虑的最后手段,体现了正义战争的区分原则、保护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源在于其正义性。 相似文献
87.
王红曼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0,27(4):89-9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针对敌人的金融侵略,为制止敌人以战养战的企图,施行了一系列对敌金融作战的措施,为我国战时金融经济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过程中,随着战争局势与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国民政府对敌金融作战的目标、方针和措施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8.
倾诉人:云芳女22岁手机销售员男友隐瞒了婚史,不知情的云芳无意中做了第三者。就在她想要退出时,男友的母亲找到了她。乖巧的云芳没想到自己能得到未来"婆婆"的支持,她决定将这场女人间的战争进行到底。期待一段完美的爱情我在一家手机店上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必须和言悦色,千方百计做成买卖。不过,不要以为我是一个庸俗市侩的女人,我其实也很期待一段完美的爱情,就像电影中演的那样。女主角当然是我,男主角嘛,只要是那个人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89.
于冬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5):23-27
美国学界普遍认为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从1926年小说问世至今,批评者对该小说的研究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者分别从小说与"迷惘的的一代"之间的关系、作家的个人流放经验、小说与圣杯神话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入手,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叙事结构进行研究;80年代之后,学者借助更为丰富的作家传记、手稿资料和多元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在书稿考证研究、性别与种族身份研究、叙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0.
肖发荣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1):85-90
两性社会地位的分化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它是诸多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根源就在于两性对社会控制力量的不同掌握.从历史学、人类学的视野来看,影响两性社会地位初步分化的社会控制力量主要表现在婚后居住方式、巫术对性别的不同选择、社会文化对女性的禁忌、战争的性别特征以及男子建立政治社会等五个方面.这些文化要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女性在社会地位的评价中逐渐处于不利的位置,两性社会地位的初步分化便因此而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