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76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88篇
人才学   7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316篇
理论方法论   89篇
综合类   1303篇
社会学   31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宗炳阐发的"含道暎物"与"澄怀味象"是两种感物方式.由这两种感物方式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一种好比哲理诗,一种就像抒情诗,虽然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是,在使人心性灵明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意义不仅为山水画家提供了一整套技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整套寻求艺术精神的方法."神思"是宗炳的二度感物的主要方式,不仅包含"无空间之间隔",而且也包含"无时间之限制",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作用非凡.  相似文献   
12.
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差(多用作谦词),或称呼随意的写作、绘画。  相似文献   
13.
朱赫 《老年人》2004,(7):22-23
浏阳城里,一位名叫何亮的花甲老人,历经数年绘画出了一幅长1500厘米、高150厘米的《浏阳古城图》。此画气势恢弘,跨越千年,将浏阳自唐仁宗到道吾山建中华护国大玄寺起,历经五朝六代的一段历史,以及浏阳花炮和其它特产的文化史实,连同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一齐融汇其中,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被誉为当代的《清明上河图》,是见证浏阳千年历史的壮丽画卷。何亮构思创作这幅巨画,5年前就开始了。1999年,他与妻子双双下岗,生活陷入困顿。为解决温饱,他以长补短,操起画笔,专心在家作画,然后请朋友帮忙,在市场廉价出售。他每日画花鸟、画山水、画…  相似文献   
14.
“海派文化”学术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其所蕴涵的时髦(或曰“现代”)、求变、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十分突出。目前,上海正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致力于发展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文化底蕴是不行的。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宗旨,正在于对“海派文化”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以彰显“海派文化”的特有魅力,服务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是激活文旅产业的密钥,亦是推动非遗文化由资源变资产、遗产变财产的产业化发展重要途径。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可以从产业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空间融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继续开发开放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非遗+旅游”交流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建海派非遗文旅融合生态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提升,增加城乡区域文化辐射力,推动海派非遗文旅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诸多唐卡佛像量度文本中阐述了遵循量度的功德以及不遵循量度的罪孽,阐明了佛像量度的重要性及不可逾越性。然而,由于画师审美情感的介入、多余量度的使用、量度单位的不一致以及根据绘画粉本作画和小型佛像无需测量量度等原因,在作画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由发挥空间,进而逾越了量度的束缚,并对唐卡佛像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因此画师绘制的唐卡佛像比例有悖于文本中的量度规定。  相似文献   
17.
从透视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散点透视”的审美观照方式,西方绘画通过自身的文化演变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观照方式。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来自于中西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注重表现及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注重“自娱”,强调感性。西方绘画由于偏重于写实主义及对科学的崇尚,所以表达方式倾向于理性化。中西传统绘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性绘画,而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方式。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杰出小说家,小说语言所形成的画面感为其作品的重要标识之一,画面感是鲁迅将绘画艺术与小说语言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文学家鲁迅”与“美术家鲁迅”的契合点,也是鲁迅研究的新视域。鲁迅创造性地将文学思维与美术思维相结合,将白描、木刻、水墨写意和漫画等绘画艺术的理念和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其小说语言呈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的画面感。其中,白描手法勾勒出精确传神的画面是现实主义的显现,木刻刀味形成的深邃严峻画面是现代主义的“力之美”,水墨笔调造就的诗化写意画面蕴涵了中国古典主义美学韵味,漫画笔触练就的夸张象征画面是后现代主义戏谑性地展现。小说语言的画面感是鲁迅留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宝贵财富,它“文中有画”的特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感受认知,探析鲁迅小说将语言和绘画两种媒介进行有机融合的创作机制,能够重新认知鲁迅小说家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价值,思考古代诗画理论的现代性转化,探索现代文学语境下“鉴画衡文”而开辟的“诗画同道”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小兵 《社科纵横》2007,22(11):122-123
中西两种绘画,不仅所用的工具、原料不同,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各异,而且双方在艺术形式和各种现象中反映出的民族文化意识也是不同的。这种文化意识不同的核心是对大自然、对于时空等宇宙观的不同感受,从而最终导致了两种绘画创作方法上的不同。本文仅从创作方法上阐述两种绘画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王维诗画禅意相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有画”作为王维山水诗之重要特点,其内涵值得重新探讨。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与其绘画创作,具有相同的生活基础与思想背景,都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王维的诗画相通,不是由诗画艺术技法的相互借鉴和景物描绘的一致性所造成的,而是由作者的禅宗信抑所决定的。“禅意”是王维诗画相通的核心内容。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苏轼所说王维“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之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